2005年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日前召开。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今年发出了重要的信号:2005年将是国资监管的“规范年”。按照这个既定的基调,诸多不尽完善的法规条例将逐步细化、监管的漏洞比如MBO中导致的国资流失现象将予以堵塞;此外,央企的主辅剥离、重组并购乃至整体瘦身方案也将由早期的预热阶段过渡到纵深阶段。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推动下,省级层面的国资监管机构均已组建完毕,而地市级的拉网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甚至希望,有条件的地方,连县城都可组建国资局等机构,以此保障监管政令的通畅。据统计,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全国国企资产总额已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
与之同时,国资委已痛下决心,在2005年堵住导致国资流失的MBO漏洞。笔者了解到,国资委日前业已起草一份“详细大纲”,内容包括严格进行离任审计、管理层不得参与收购具体过程、必须进场交易与公平竞价、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企借款、不得用拟收购的企业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或贷款,以及不得从改制前净资产中抵扣各种费用等。
可以预见,以央企为先导的国有企业主业方向、组织架构设计、冗员分流等瘦身运动将由试点阶段向整个业界大面积铺开。以主辅业分离为例。从去年3月的中石油、中石化、东风汽车三家特大型央企共约9万余冗员的分流剥离中,国资委显然已摸到了门路。几天前,国资委再度公布了本年度74家央企名单,财政部则表态将为企业后续工作保驾护航,大规模的主辅剥离运动正式拉开。
本报经济评论员 黄梦真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