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动态 - 正文

以创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发布日期:2004-07-08编辑:点击:

编者按:近两年来,中国金融变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举措纳入城市远景发展规划,并且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上海,更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沿阵地。本报于2004年5月31日至6月4日期间,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从工行上海市分行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试图以“见微知著”的新闻表现手法,剖析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在这组系列报道的基础上,7月7日,本报组织监管机构代表、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共同对“以创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报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创新进程保持高度关注。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是每个关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7月7日,由国际金融报社主办、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独家协办的“以创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讨会在沪召开,银行监管机构代表、业内人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副主任马弘认为,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从加强内部控制转到外部更广泛层面,即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构筑起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制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曾专门发布文件提出了7种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做法。而对于我国国有银行来讲,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好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

上海市银监局国有银行监管二处处长金爱华认为,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三大创新:一是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比如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次级债务可以计入附属资本、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二是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提出了10项具体要求,强调从体制和机制上改革,“标本兼治”;三是制定了系统的考核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使得股份制改革有了相应的参照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工行上海市分行一直以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行长孙持平介绍了该行今年上半年的改革发展成果,副行长郑之光在总结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后表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工行必须实现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盈利结构的转变,要率先建设核心竞争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进行综合改革,建设人才高地。

郑之光同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今后几年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比如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兑换、混业经营、经济周期、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等;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三是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影响;四是整个队伍经营理念和文化。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朱德林介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市场化、国际化的一个大事件,改革的结果会使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商业银行逐步趋于一致,所以银行同业公会现在要做的就是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为此,银行同业公会经常与银监会及政府进行沟通,大量开展研讨会,进行战略、技术及业务的研讨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风险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体制性不可处理风险和技术性可处理风险,后者是目前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口。银行风险控制难就难在“动态化”。

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泠一介绍了欧洲主要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看法,并认为银行这几年将从支持生产方式的创新转为支持生活方式的创新。“现在我们的银行还是以企业为主打业务,但是今后的业务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制造理念、推陈出新、站在时尚的巅峰之上,创造生活之美、人文之光,而且这可能以上海作为突破口。”他说。

国际金融报社社长康燕表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创新是悲壮的,但我们坚信这个过程一定是雄壮的。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忠实地传导给读者是媒体的职责,但更大的职责应该是成为这个改革进程中的一员。媒体是见证人、记录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是推动力量。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