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 徐京跃) 记者从5月26日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获悉,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五项突破性进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介绍,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按照“有进有退”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石油、石化、电力、冶金、铁路、兵器、船舶与航空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与此同时,随着体制障碍进一步消除和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融合的力度不断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在有些地方已成为主要形式,在全国也正在成为主要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垄断行业经营机制明显改善。在全面推进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革的同时,以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为重点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通过存量转让和增量吸收,进一步完善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过高的国有股比重明显降低,国有独资公司逐步减少。随着股权结构的调整,股份制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进一步改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的试点开始进行。国有企业运用市场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的范围逐步扩大。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难点的垄断行业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要素市场继续发展。在继续推进价格市场化,尤其是要素价格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价格监管体制,继续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手进行。随着国企改革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产权市场空前活跃,交易量不断扩大。土地市场进一步扩展,招标出让、挂牌出让面积的比重达到28%。劳动力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间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开始解除,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市场也有长足发展。
宏观领域改革深入展开,政府体制创新力度增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建设和其他税收改革稳步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和税收制度初步建立。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着手进行股份制改造,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进行,与此同时,建立了央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大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市场分业监管体系框架。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继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得到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财政、金融、投资和政府管理等体制的创新,健全了宏观间接调控的制度保障,促使宏观调控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更加及时、灵活和有效。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困难群体保障得到加强。此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