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动态 - 正文

用市场机制改造东北 东北振兴踏上“破冰之旅”

发布日期:2003-10-12编辑:点击:

东北,注定是一片热土。

奔涌的钢水,鸣响的万吨轮,飞驰的汽车……,铭刻了新中国工业无数个第一。东北,以“共和国长子”的风采,构建起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框架,如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日益强壮的体魄。

如今,又一轮改革的春风,在白山黑水、辽河两岸飞荡。东北老工业基地再一次被推上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前台,进入了改革攻坚的主战场,再一次担负起促进发展的重任。承载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东北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着以往的改革,谋求更高的超越。

“共和国长子”之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位居全国前列的东北3省工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到1990年,黑龙江、辽宁、吉林3省工业增长率分别倒数全国第二、第四和第五,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这一异常情况引起各方关注,被称为“东北现象”。

到本世纪初,面对国际农产品竞争,东北农业又出现了“新东北现象”: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难出山海关,逐步丢掉了市场份额。

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接踵而至:东北大量不良国有资产,因“不敢、不愿、不想”处置,无法流动造成流失,成了“冰棍现象”;政府、企业急于向上要项目、要贷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项目却“鞍前落马”,成了包袱,陷入“项目怪圈”难以自拔;“拨改贷”、“贷改投”、“债转股”……,国家没少给政策,改革成本不断增加,却收效甚微。

短短20多年间,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4.3%下降到11.2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同期狂跌9.7个百分点,东北3省由发达地区沦为中等发达地区。

症结何在?“共和国长子”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中。

不破坚冰,何以见大海

东北,与计划经济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那个国外封锁、国内百业待举的年代,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工业组织形式,为尽快形成我国工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东北赢得了辉煌。

但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浓厚的计划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路径依赖,对东北构成了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设在吉林大学的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北国有经济在产品、价格等方面进入了市场。但在深层的产权、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上,却依然留存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

经济界人士认为,这如同冰山,浮在海面上的改革到位了,但海面下的坚冰却游离在改革边缘,没有铲除,反倒消减了改革的成效,造成了改革攻坚最大的障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说,由于体制性矛盾没有解决,致使东北经济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实际困难和问题,造成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表象矛盾。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星琪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东北的产业基础优势明显,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化省份正面临产业升级,东北只有破除体制坚冰,建立全新的市场机制,完全有能力扬帆出海,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

决战东北,拥抱市场春天

东北,被计划经济体制冰封得太久、太久。

在我国的经济区域版块中,东北是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早、退出最慢、受其影响最深的地区,被认为是“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在全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中,攻破这座“堡垒”,意义非常。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说,用市场机制改造东北,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最后的决战。

东北,正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迎接着这场决战。

经过无数次的输血救急,东北政府终于寻找到振兴东北的治本之策。黑龙江省省长助理胡祥鼎说:“与其花钱给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输血,维持失血机制,莫不如花钱改制,生成造血机制。”

吉林大学经济学者孙少岩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先改制,实现产权、人力等要素的市场自由流动,然后调整、改造,最终才能实现振兴。”

今年7月,一个不平常的拍卖槌声在北京响起——曾是我国第一大轮胎生产企业的“桦林橡胶”,通过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与外资公司成功重组。这是我国放开外资企业购买国有股权限制后的首例外资收购。

参与重组谈判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政府官员告诉记者:“谈判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省委、省政府给予了最大的政策、资金支持,仅省长周转金就支持了近亿元。”

不久前,在哈尔滨召开的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研讨会上,东北政府官员向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家们承诺:国有企业的包袱不管多重,都由原企业和各级政府消化,不会推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完全可以轻装上阵。

经历了20多年的摸索和积累,东北,终于在这个秋天,踏上了“破冰之旅”。

在铁人精神的诞生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员破冰取水的细节至今令我们无法忘怀——为保钻机开钻,几十名石油工人,顶风冒寒,凿破冰窟,端盆提桶,取水50多吨。当时有人讥笑:“世上哪个国家,有端水打井的?”铁人回答:“有!就是我们的国家!”

正如铁人一样,在困难面前,东北人从未放弃过奋争。在不毛之地,他们用胸膛焐热了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天当被、地当床”的恶劣条件下,把荒原建成了我国的大粮仓……这种精神,并没有远去。只要这种力量在,东北必然要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