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徐怀玉:从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谈国企改革

发布日期:2020-01-18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20201月15日,中美两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该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共九个章节。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

从上述内容看,这次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涉及的是诸如知识产权等比较具体的领域和事项,其实,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的大量指责针对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拒绝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协议达成的当天中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就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向部分中方媒体通报了协议签署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其中的关键内容就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该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强化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从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四是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坚持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刘鹤同时还担任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在2019年底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第三次会议上,刘鹤就曾表示,未来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的历史阶段,一定要落实好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要从国家整体战略出发,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要求,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在此中方媒体通报会上,刘鹤副总理提到的改革开放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实际上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市场制度层面、政府的宏观层面和社会保障层面,言简意赅的指明了我国未来改革开放的重点: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从规划投资与主业管理、产权管理、工资总额管理与中长期激励、重大财务事项管理等方面,对各中央企业、综合改革试点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等明确了授权放权事项,力图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多依靠公司治理结构开展工作。《清单》的出台,正是为企业经营“松绑”,是为全面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深化国企改革,首先,是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等制度,充分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根据企业特点分类实施,竞争性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避免依赖政府资源,与民争利。其次,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第三,就是要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除了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微观主体,特别是那些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不应当再有国企民企之分。这也是让我们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前提,也是消除国际间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强化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

虽然刘鹤答记者问中“强化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更多指的是国际市场。比如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于20189月25日签署了贸易相关的三方联合声明,即“美日欧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三方在第三国非市场化政策,国企补贴,强制技术转让,改革WTO等多方面达成了一致态度。这份声明中还指出,在加强工业补贴和国有企业规则的基础上,包括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则来解决国有企业扭曲市场行为。这个声明虽然没有特别指明针对中国,但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地方。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提出了“两个市场决定”,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决定价格。具体来说,在运行机制上,要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在用人机制上,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快形成市场化的用人导向;在激励机制上,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薪酬体系。

目前在国有企业,可能还无法完全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决定价格。换句话说,公有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或者说是对立的。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之不存,那么法人制度为主体、公司制度为核心的将焉附?

在中美贸易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的今天,国有企业改革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的指责大量是针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拒绝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还有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即使存在国有企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也一定存在资源或者市场垄断。同时还存在许多民营企业诸如贷款难等问题,人们开始担心所谓的“国进民退”。这些观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在倒逼了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力度加强。相信即将颁布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些方面一定会有不俗的体现。这也正是第三条提到的,政府要更关注于宏观经济的管理,“管资本”而不是“管资产”。

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从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公共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也正是此次国企改革所强调的“三级架构”。国资委要逐步摆脱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的角色。毕竟教练员给自己的球队当裁判,既不能保证教练员的客观,也无法保证比赛的公平。国资委需要逐步退出国企的日常运营,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企业日常经营的微观事务,逐步转移到宏观经济管理中。

国企改革的关键点,就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下大力气真改实改,切实抓出成效,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行政体制,把政府从纷繁复杂的微观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增进民生福祉的行政体制;另一方面,要清晰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把该由政府负责的工作切实做好,把不该由政府负责的事项都转移出去,真正转到社会、转到市场上去,让市场经济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是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坚持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要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有奉献精神,有战斗力、凝聚力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教育培训,培养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国有企业需要留得住人才,能让人才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正向激励机制,用足用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政策,扩大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范围,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S_N5G1qtM3GCepAAKm1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