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宋志平:谈谈我的《经营方略》

发布日期:2020-06-26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6月23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总裁读书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主办,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网易财经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领袖读享盛典暨中国企业大讲堂第四期”活动圆满举行。活动以“抗疫常态化条件下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进行。


在活动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主席宋志平,作了题为“谈谈我的《经营方略》”的主旨演讲。此文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整理。



F9F00



今天非常高兴又在企业大讲堂和大家见面。本期大讲堂与往期不同,这次是和读享盛典活动相结合,显得十分特别。


今天的活动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刻,那时候企业压力很大,我把员工集中起来进行读书学习,当时讲了一句话,“外边雷声隆隆,屋里书声朗朗”。


今天我们把读书活动和抗击疫情、战胜困难等主题结合在一起举办,相信本次读书盛典和大讲堂将成为抗击疫情下的一道风景线。若干年后大家回想起来会觉得,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起读书非常有意义。


姚洋院长、陈春花老师、王文京先生都是读书人,也是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按照活动安排,我向大家精读和介绍自己写的一本书,在这里我推荐《经营方略》,这本书是去年8月出版发行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1


-THE FIRST-

《经营方略》的由来


我是做企业的,做了40年企业,去年年底因年龄原因离任,现在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两个协会做会长。


大家可能会很好奇,做企业的怎么会写起书来?其实这么多年,我在做企业的同时,一直都很喜欢读书,可以说是做了40年企业,读了40年书。


从2010年开始,结合我过去企业管理的经验和体会,以不同角度陆续出版了十几本书。


我也常想,和陈春花老师写书的专业性相比,我哪里会写书,其实我的很多书是总结性的,有点像写日记一样。


《经营方略》先后出版了三次,第一版是2013年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主要讲述了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第二版是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增加了关于企业改革方面的内容,包括十八大之后推进混合所有制等改革经验。第三版是去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是《经营方略》升级版,增加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10CCA


可以说,《经营方略》这本书是经过慢慢积淀而成的。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实际上它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企业,最早是在北新建材,在那里做了10年厂长,之后又在中国建材集团做了18年一把手,其间的5年还同时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我写过不少东西,算起来大概也有上千万的文字,后来从这上千万的文字里摘录出30多万字,形成了现在的《经营方略》。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企业经营的手记,优点是原汁原味,在原有基础上没有进行改编,而是把相关内容真实呈现给读者,让大家看到在过去处理相关事情时我是如何思考的。


在企业持续做40年的人并不多,把40年的企业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也不多,再把这些文字整理汇总出来也是比较难的,所以这本书有些特别,正如刚才所讲,它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这些年关于我企业管理的十几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经营方略》。



2


-THE SECOND-

《经营方略》的核心观点


虽然这本书整体看是段落式,但它是有主题的。经营方略是大主题,主要内容细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战略与目标、改革与机制、整合与创新、经营与管理、团队与组织、文化与愿景。一共有290节,基本涵盖了做企业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大家可在其中找到对应之处,了解当时遇到这类问题我是怎么想的。


下面我和大家介绍《经营方略》书中有关企业管理的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关于战略。主要讲目标,目标是战略重点。企业首先要锁定目标,有了目标以后,缺什么找什么。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主要问题是缺少清晰的目标,如果把目标制定好,战略就做对了一半。


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也提到,做企业的原则共四点:一是先订立目标,二是找到需解决的问题,三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坚定把事情做成。《经营方略》中我也提倡大家先定目标,再缺什么找什么。


第二,关于管理。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三精管理”,这是我的一套系统工法。很多人问我,企业到底怎么做?举例来说,中国建材所属企业有1377家,国药集团也有六七百家,面对这么多企业,集团总部到底该怎么做?我说用“三精管理”,即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都突出一个“精”字,这是我多年来在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企业管理中提炼的一种管理方法。


另一项是“从管理到经营”。中国企业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西方企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和日本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最初大家都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那时候我也经常去日本学习考察。这一眨眼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商业模式变化等很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工作是要进行选择,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常讲“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更多是关注企业里人、机、物、料的关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要求眼睛向内;而经营是面对不确定性,需眼睛向外作出选择。企业家首先应是个经营者,包括疫情期间到底该如何决策,这是经营者面临最大的问题。


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可以把管理下移,让管理层做好日常管理等工作,而我们主要精力放在不确定情况下,如何作出正确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第三,关于创新。我比较赞成集成创新。现在我们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实际是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做起来比较难。模仿创新也不可持续。和世界上技术领先的企业相比,过去我们是跟跑,现在是并跑。


因此,在创新方面,我们既要有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也要借鉴别人的技术,就是常讲的集成创新,这是当前阶段比较适合我们企业的创新模式。同时我提倡企业要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创新,创新风险很大,过去说“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就是因为创新有巨大风险,尤其是盲目创新风险更大。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提醒我们,创新一定要讲究目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使风险减少90%。我相信他的结论,有目的的创新能够减少风险,企业要用已有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要具有鲜明的企业特点。


最近疫情下大家都非常关注疫苗研发的进展。我过去工作过的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生物旗下有六大所,武汉所和北京所选择了灭活疫苗路线,大家认为灭活疫苗技术是经典的方法,中国的灭活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不是落后的技术。因为灭活疫苗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适用于我国人口多的需要,疫苗做出来不是为写一两篇论文,而是要进入市场,让老百姓都能使用。大家知道我国人口众多,疫苗必须要解决规模生产的问题,实现技术上安全可靠、同时又能规模量化生产。企业创新和科学家创新不完全一样,需要考虑市场、效益,没有效益的创新是持续不下去的。


第四,关于改革。国企要改革,方向是市场化,民企也要改革,方向是规范化,但国企和民企共同的改革是内部机制改革。什么叫内部机制改革,就是要在内部建立起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之间正相关的关系。


万华是国企,企业强调机制,员工持股和科技分红等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华为的任正非讲到,“钱分好了,就能挣更多的钱”。万华和华为是我国国企和民企的优秀典型代表,用的都是机制。


因此,企业有好的机制,就有活力,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有了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企业的持续发展依靠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而大家的积极性要靠机制调动。


第五,以人为中心和包容发展。做企业不能只看到厂房、设备,更要看到活生生的人。做企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企业是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企业爱人。


我在北新建材工作时提出,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后来上市后又加了一句,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其实讲的都是人。


做企业归根到底是人,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人服务,为人创造财富,不能只看到资金、看到厂房、看到装备,而忽视了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有是包容式发展。做企业要赚钱,还要竞争。竞争究竟和环境是什么关系呢?我主张做企业要“共生共赢、达己达人”。即便是竞争,也要主张竞合,进行优质优价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生态,而不是搞恶性杀价竞争。


过去中国建材在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了整个行业良性化发展,行业价格相对比较稳定,企业效益也比较好,大家都有良好效益。这样才有更多的资本参与创新、环保等投入,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



3


-THE THIRD

疫情下企业如何做好经营


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和困难,大家看到,全球的疫情还没有结束,美国尤其是南美地区疫情严重,有专家提及疫情到今年秋冬季可能还不会彻底结束,疫苗早日问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疫情发生以来,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影响。大家心理压力都非常大,但光有压力还不行,到底该如何应对?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也想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大家分享。


第一,关于困难。《经营方略》中第360页专门讲到对待问题怎么看。一要客观、积极正面去看,不是仅仅看到问题和困难,更要认识到以下几点:困难是客观的,你困难,我困难,大家都困难,不是你一个人困难;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困难就快过去了,不要整天怨天尤人;困难还得靠我们去克服,要积极化解困难。我们要用一种积极、客观的心态看待困难。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今天遇到的很多困难总是会过去。三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我们既要看到困难,还要看到有利的方面。


第二,关于如何“危”中寻“机”。有关新机和新局的问题,《经营方略》中第31页专门讲到“机”从“危”中来,这是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写的,今天看来还很有意义,在危机时我们还要看到机遇。每次大危机,都有一批企业倒下,也有一些企业崛起。一场危机,对于有些人来讲是灾难,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却是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看看危机里蕴藏着哪些机会,这也是我希望大家多思考的重点。


第三,关于做好本土市场。《经营方略》中第62页专门有讲到如何做好本土市场和国际化的关系。最近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的新格局。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身有14亿人巨大无比的市场,中国企业坐拥一个大市场,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坐一望一,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能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我们虽然在全球化、出口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但还是要积极开拓本土市场,同时也不能放弃国际市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还得巩固和加强,只是需要做部分产品结构的调整,比如一些产品需要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一些中高端产品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制造能力很强,我们对外贸也有一定的依赖度,所以一方面要做好本土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国际市场,实现双循环。


第四,关于如何战胜疫情。《经营方略》书中第449页专门讲到困难中我们总要向前迈一步。遇到困难,大家心里都没底,网上、公众号上登的各种消息挺多,但企业不能都去听这些,还是要有自己的定力,该干活干活,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明确明天做些什么,还得解决“吃饭”的问题。做企业,不能光坐而论道,微信上那些大咖们的演讲不听不行,整天都去听也不行,还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上总还得向前迈一步。我在国企工作这么多年,每次做决策的时候,一些人都会出来说七说八,其实是什么都不想干,是怕担责任,谁都不想担责任,那怎么决策呢?这些年我给大家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要向前再迈一步,每年总要做点事情吧”。面对疫情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其实怨谁呢,谁也怨不着。今天我读了秦朔的一篇文章,讲到我们的敌人不是病毒,也不是美国,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按照既定方向往前进。讲得非常好,确确实实是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做事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迈,再困难也得迈开步子前进。


最后一个观点是,疫情时期也是我们读书的好机会。《经营方略》中第381页专门讲了企业里要多点“书呆子”精神,专门讲了读书对做企业的意义。我喜欢读书,做企业的40年里一直坚持阅读,陈春花老师的书也读了不少,最早读的《我读管理经典》,书中浓缩了管理的基本逻辑和概念,而且通俗化,企业干部容易阅读。


这么多年我读了不少的书,其中包括德鲁克的书,我体会到读书对于企业家的重要性,读书可以让人静下来,企业经营也需要静下来深入思考,读书不仅能让人增长知识,还能让我们提升涵养、练好心境。


除了读书之外,我还建议大家动动手,把自己做企业的经验和体会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把这些经验写成书,或者请学校的老师们帮着来归纳。


我总觉得中国企业家的传承不应该总从零开始,而应该把更多的管理经验和体会由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这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