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安泰孟教授新春寄语:今天起,我们一起更深刻的理解人生

发布日期:2020-02-07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过了除夕,我们迈入庚子年,又一轮甲子的开启之年。
万家灯火与灿烂群星,人间值得的又一刻。
然面对肺炎肆虐的形势,面对纷繁匆扰的现实,诚挚的祈福各位朋友平安、健康、快乐!
不宜外出的假日里,也与亲爱的朋友们谈一谈人生沧桑,分享自己的粗浅想法…
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关于人生,我们要“任何时候都清醒自己到底要什么”,“谦虚的与知识相伴”,并“积极的追随与践行真理”




1.任何时候都要清醒自己要什么



记得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在一年间出版过四部苏联小说: 巴巴耶夫斯基的《人世间》、沙米金的《多雪的冬天》、柯切托夫的《落角》和《你到底要什么》。

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这些小说的高下得失,但其中《你到底要什么》的书名却一直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并引发深思:我们到底要什么?
这些年大学任教及各种机缘,深深浅浅接触了不同层次的人们,见到了起起伏伏的不同人生。成功的固然有之,然跌落的也是不少。细思其背后之因:无外乎人们忘记了自己到底要什么?人们往往贪婪地要了自己不该要的权力、财富或名望。
独立宣言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说的深刻,无论何时,一个人只要一心渴望权力,他的品行就开始腐败。因为所有的权力天然带有三种倾向:自我膨胀的倾向;不愿意被监督的倾向;公权带来私利的倾向。而权力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查尔斯·C·科尔顿所言深刻——欲知权力带来的痛苦,去问那些当权者;欲知权力带来的乐趣,去问那些追逐权势者;权力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而权力带来的乐趣只不过是凭空想象的。
贫困是双重不幸,既有身体的饥寒,也有精神的折磨。所以,人们都期望拥有财富使自己能过上安全有保障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无度追求财富,过度消费冲动和极度奢华张扬的浮躁却着实堪忧。君不见吃山珍海味、品年份名酒,攀比野味之稀有,争奇出品之名贵,我们在自豪的暴敛天物,我们在过度的消费人生。更有甚者,富家女在故宫大奔撒欢显摆自己的身份,傲骄的中国式饕餮带来的武汉肺炎肆虐……

柏杨的醍醐之语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到了荣华富贵这个层面,就再也上不去了。 ”希腊先贤柏拉图说的好: 幸福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东西。 约瑟夫.艾迪生说的也甚有道理:欲望并不是幸福,知足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
名望需要爱护,但人生不能沽名钓誉,更不能为虚名所累。 遗憾的是社会上欺世盗名、骗取荣誉、投机取巧、闻风钻营屡见不鲜。 这些年,有幸做过评定职称、评审项目的评委,几乎每次都有告状威胁的。 有的真揭发出了申请者造假的事实,像近来被揭发的博士、教授、乃至院士造假数据、抄袭论文。 有的则是因名额有限利益之争而斗得你死我活,其理由如儿戏般的有辱斯文: 有告状申请者不按时参加会议的,有告状申请者家暴的,有告状申请者多报销交通费的,更有甚者要挟说: 如果自己评不上就将单位这些年评职称不公平的事都捅出来公布媒体……,难为了这些人如警察一样监督着别人的日常生活。
马克·吐温说的多好,名声像“蒸汽”,“声望”是意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都将阴消云散……
希望我们任何时候都清醒自己到底要什么,合理的追逐和使用权力、金钱和名望,从容不跌落的度过一生。


2、“谦逊的与知识相伴”



如果说,时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不会跌落。那么,我们再拥有了知识,就会更理性而丰富的度过一生。

有了知识,可以使人类少些灾难。无知就是一种灾难,对无知的无知则是巨大的劫难。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从事如何使天气预报更准确的研究时,就惊讶地发现在影响气候的上千个变量中,哪怕是改变其中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变量,甚至连最精确的仪器都难以测出的差异,都会对系统的后果带来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后果。他说:天气系统对初始条件的细小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带来迥异的结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有一点蝴蝶效应的常识,我们就能早一些认识武汉出现一例非常见肺炎就可能导致严峻的后果,就可以早些做出准备。如果我们有些知识,我们绝不会在此时此刻还传播什么放烟花炮竹可以预防流感,按此逻辑,那岂不是军火商是净化空气的功臣?
面对着那些不负责任的“武汉肺炎在可防可控、不会人传人”的轻言慢语乃至缺乏生命敬畏和社会责任感的胡言乱语,我们还是听听有良心更专业的钟南山院士的科学之声吧。
知识,可以使我们人生更丰富。
人人知晓,不论一个人的经历如何丰富,与人类积累的知识比起来,他的时空轨迹都是太微小,他的人生经历都是太单薄。何况,单纯的经历并不是知识,只有在经历基础上的思考和提升才是知识。同样的经历,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认识水平要比我们高出许多,汲取他们的知识无疑是提高我们修养的重要途径。
读一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我们美好的日子》,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不付钱、不付钱》、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索因卡的《痴心与浊水》我们会更清醒更丰富的认识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无所不变的液态社会中,确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冲突。只不过这些冲突是通过依托不同时代背景、穿着不同时代服饰的人们以不同的手段再表演。
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几乎写尽了人类所有的人性冲突,为权力的勾心斗角、对金钱的贪婪无度,对感情的阴谋背叛、对社会的欺诈伪善,自我的刚愎自用、翻云覆雨、狂妄自大……。尤为悲剧的是,这一切人性的阴暗在世界的现实中依然在继续:从哈姆雷特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从李尔王到现在的骗老者,从麦克白夫人到现在怂恿逼迫丈夫上位的官员夫人妻子,从威尼斯商人到当代吝啬鬼,从弄权者到家长的没落……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认识意义。
读《莎士比亚》等于你预演了人生,见到了人生历程的各色人等,见识了人类品德的各种阴暗。 以他人之镜,照自己之影,会使你人生更丰盈。



3、“积极的追随与践行真理”



知识关乎文化,而追随真理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比拥有知识境界更高的是追随真理。

乔布斯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的财富换得与苏格拉底的一个下午。何也?因为在乔布斯的眼中,苏格拉底的哲学促进人们追随真理、探索真理、反思真理。
真理是一个系统。但在所有真理中,我们应该铭记和践行:人高于一切 ——人高于权力、人高于利润、人高于名望。如同有自然法之父誉称的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说:“有人性,而后有自然法;有自然法,而后有社会法”。

这是人类历史长河里,经过历史考验不断完善的基本真理,即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为了获得什么,都不能损害他人的生命和价值。
写出传世之作《瓦尔登湖》的梭罗是我敬佩的生态主义思想家,不但多次阅读这一经典之作,我还多次带队企业家们去到瓦尔登湖体味梭罗的感受。
而在《城市的胜利》中,爱德华用雄辩的事实说明:城市的集中化生活方式远比在绿草如茵的大自然生活更有利于环境。因为城市更高效的节省能源和资源,而且城市加强了人们的互动交流,促进和提升人们的创造性。爱德华说:我们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物种,我们燃烧森林和石油,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周围的环境。梭罗追求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而遗世独立,在瓦尔登湖生活的野餐,却无意烧毁了300亩林地,对自然形成了更大的破坏。
读《城市的胜利》使我认识到真理不会在极端之中,往往是多种思考的融合,单纯的自然主义、城市主义都有其片面性和偏颇性。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但实际上只是重新安排自己的偏见”。 一个窗口看不到完整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会多元化的思维与集合智慧,像查理·芒格般做一个多模型的思考者,因为固执于一点往往源于自身思维的偏见乃至无知。
很喜欢那些“一步之遥”的深刻,如拿破仑语,从崇高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其它类似的表达诸如: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众望所归与众矢之的只有一步之遥,金融创新与金融诈骗只有一步之遥,一哄而上与一哄而散只有一步之遥……。这些表达都告诉我们,真理是会转化的,我们需要谦恭谨慎,我们需要学会悬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