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冠疫情下的国有企业责任担当与数字化转型”线上高端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抗击疫情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与责任担当,并从疫情给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出发,聚焦疫情结束后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表示,疫情发生后,广大国有企业在大灾大难面前发挥了顶梁柱作用,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有速度,有力量,有组织,发挥了协作协同精神,不愧是国家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力量的代表。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中央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彰显了四方面特点,一是忠于国家,敢于担当;二是迅速行动,八方协同;三是舍小家,为大家;四是顽强拼搏。体现出支撑能力、引领力、带动力、协同能力、应对能力、抗险能力等六种能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指出,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和危机治理中,有规模、有队伍、有统领整合能力、有执行力,体现出其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控制力、影响力;表现在对全社会的资源调度,从而在应对危机当中,无论是从医院建设或者其他抗“疫”产品的生产、增产、转产,还是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保障等方面,体现出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别值得赞扬。国有企业的突出表现深层次来看是由于国有经济自身的文化底蕴,所体现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认为,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可以概况为三个“最”:最强的联动、最快的反应、最大的担当。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刘晓军认为,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整体表现,体现出豪迈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充分证明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教授说,疫情暴发后,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积极主动快速行动、勇于承担危难险重责任,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带头有序复工复产,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发挥了“突击队”、“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国有企业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抗“疫”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医疗物资保障者;二是能源、通信、粮油、公共交通运输等基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三是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的带动者。
疫情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陈文玲表示,这次疫情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国有企业有优势,也有劣势。民营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利润创造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值得国有企业学习。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把国有企业既有的优势发挥出来,盘活已经积累起来的巨大优质存量资源;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中国独特的,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国有企业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面向未来,新的答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李政认为,抗击疫情给国企改革与创新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启示。如,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应该加快在民生领域布局和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在做强做优的前提下做大,改革的方向是通过提高治理效能提高效率,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其科技创新力;公立医疗机构不宜过度市场化和民营化,而是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保持必要的公益性。
罗新宇指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在战略性物资保障、应急机制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漏洞和短板,需要通过改革加以改进和补齐。一是在组织层面建立国资国企“一盘棋”应急防控体系;二是在机制层面形成国资国企“全过程”相应机制;三是在保障层面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保障机制;四是在布局层面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特别是在民生和战略性产业领域。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刘秉君认为,疫情下,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都必须提升六大思维:只有树立责任思维,方可彰显在疫情中的大使命;只有树立过程思维,方可认清疫情变化的大规律;只有树立底线思维,方可找到渡过危局的好方法;只有树立创新思维,方可抓住市场的新需求;只有树立机遇思维,方可看清疫情之后的大机会;只有树立战略思维,方可谋定企业发展的大思路。
疫情下国有企业要有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陈文玲指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并不是疫情控制住就尽到了责任,还要充分认识这次危机,顺势而变、顺势而为,把握主动权,化危为机。为此,要进行逆周期调节,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提高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关注新型基建投资领域的机遇,还要有新型的思维方式,继续做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排头兵。李锦认为,当前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十分重要和必要。国有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既是一场中国产业链保卫战和国际供应链保卫战,更是一场关系国家地位与命运的经济保卫战。国有企业要在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支撑作用、快速修复作用和协调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新的产业链。李政表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有企业在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任务将更加突出,工作重心将回归到深化改革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来。后疫情时代,国有企业还要有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新发展,特别要在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并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知本咨询集团董事长刘斌认为,中国已进入创新型社会,国企的创新转型对自己和国家发展都有深远影响。疫情结束后,国有企业创新转型应瞄准四个方向:第一,“造芯”,每个产业和企业都应重视打造原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第二,“结网”,通过网络的构建增强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第三,“定规”,现在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已经参与到行业规范和全球产业规则的制订当中,未来会越来越强;第四,“智能”,创新要向智能化转型。人们可以无接触开会,煤矿企业在推动无人作业矿井,石油企业在推动石油平台和装置的无人作业,这些都是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体现。国机集团经贸部部长白桦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快速反应,精准对接需求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下一步应该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继续扮演引领和带动角色,尤其是带动产业链各环节复工复产,特别是在提高复产比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李政和白桦都认为,今后在关键医疗设备创新方面、在医药研发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疫情下国有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陈文玲认为,疫情将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数字化发展能力、数字化协同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新商业模式。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教授指出,数字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是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次疫情防控增加了线上需求,推动了数字化应用,形成许多数字化新场景,增加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特别是国有企业也主动加入其中,这不仅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总体性影响,也从更深层次影响产业链数字化进程。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化”了之,必须彻底更新制造流程、分销渠道或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和核心价值再造。当前,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区分产业类型特点和产业层次,重点围绕基础端、平台端、应用端三个维度展开:着力构建新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强化平台功能,实现网络协同;提高应用水平,打造数字化新场景。李锦认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是当前中国经济布局的重大部署。“新型基建”也是适应“新型消费”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将成为这次“新型基建”的主力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一次新机遇。李政认为,在抗击疫情中,企业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国有企业必须向部分优秀民营企业学习,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自身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国有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在数字经济发展上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数字核心技术开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国机集团专家认为,战“疫”有助于工业企业凝聚数字化转型的共识,加速线下业务线上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推广应用的步伐,推动与“云办公”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转型等。疫情的发生,客观上促进全社会对于数字化和网络经济的依赖和适应,加速了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风口机会。国有企业应继续发挥反应迅速、协同能力强、产业基础深厚的特点,积极参与国家数字化转型进程,争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新基建”是国有企业未来关注的重点。疫情的发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工作生活与互联网的联系,推进生产、物流、办公等各环节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有基础和条件的国有企业应加速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与业务形态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疫情也激发了5G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的广泛应用,让企业第一次大范围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为相关应用大规模普及拉开序幕。相关国有企业也应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建设、优化和完善热点地区及主要应用场景的5G网络,满足行业差异化需求,进一步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远程运维、远程诊断、协同办公等解决方案库,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协同能力,以工业互联网和企业APP为重点,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技术平台,帮助传统企业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作者:李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