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辽宁国企改革篇:咬紧牙关啃下“硬骨头”

发布日期:2020-06-24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国有企业,振兴“龙头”。

  这一厚实的“家底”,成就了老工业基地昨日的辉煌,更是辽宁明天的希望。

  经年砥砺,改革,始终是国企成长的主线。然而,历史行至今天,时代的洪流仍卷挟着一系列老问题、新挑战扑面而来,且都是难啃的“骨头”、难渡的“险滩”。

  但是,不改行吗?

  一次次的实践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置身于市场的大潮中,辽宁国企唯有改革,才能增强“游泳”的本领、“搏浪”的体魄。

  辽宁国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多次指示。

  “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核心竞争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句句声声,是嘱托,是激励,是指引。

  近年来,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国企改革中的“老大难”问题,咬紧牙关,知重负重,清障除弊。

  改革,激发出了活力。至2019年年底,全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三年“双增长”。

  疫情期间,辽宁国企响应中央号召,全体“总动员”,从救护车到米面油,从医护人员到资金,源源不断驰援湖北等重点地区,尽显忠诚担当和厚重产业实力。

  辽宁国企,虽仍在攻坚途中,但路边已有鲜花盛开、果实成熟。

  制度建设,从“管理时代”到“治理时代”

  改革多年,回看辽宁国企走过的路,成就无需多言,问题也毋庸讳言。实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要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工作要求,更在不断鞭策辽宁国企。

  鼎新蜕变,显而易见。

  4月15日,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战略规划发展部副部长李向兵,通过网络,为集团即将诞生的两个新企业进行工商注册。

  这是辽宁能源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次重大实践。从立项到推进,新企业能如期成立,省国资委派驻集团的外部董事,功劳不小。”李向兵说。

  去年8月27日,我省召开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制度建设工作会议。会上,25名外部董事与能源产业集团等11家省属企业进行对接,正式上岗,董事会建设改革正式落地实施。

  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拓展域外布局、更新投资理念、明晰发展思路。时隔8个月,随着外部董事对董事会决策的支撑服务作用加大,许多企业开始从“管理时代”向“治理时代”过渡,辽宁国企改革成果终于化个别人的质疑为大多数人的肯定。

  “以外部董事制度的实施,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董事会决策能力的提升,为国企深化改革注入了新动能。”对此,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相统一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基本形成。

  在“两个一以贯之”的指引下,改革给国企带来了发展的新动能。

  2019年,辽宁国企通过沈阳、大连产权所公开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实施混改项目55个,引入各类资本29.9亿元,省属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达60.2%。放开股权比例限制,不设门槛,引入各类资本,实现融合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省属企业混改,国企体制机制转换步伐提速。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省属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两大核心指标稳步增长。搬走“铁交椅”,管理人员数量减少27.1%,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人数提升4.2倍;端掉“铁饭碗”,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下降26.5%,集团总部职工人数下降26.5%;打破“大锅饭”,职工人工成本总额下降33.8%,人事费用率下降13.8%。

  健全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放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收益水平限制,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破冰”,作为第一资源,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空前活跃。

  “和所有企业一样,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变迁,并始终处于不断改革与完善过程。”辽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认为,辽宁国企,正通过脚踏实地的改革举措,来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布局调整,从“无所不为”到“有所不为”

  布局,解决的是系统内要素分布的问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偏颇,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容小觑。

  “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全面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明确国有资本“在哪里分布”与“分布多少”,厘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界限,辽宁国企注重让“触动灵魂的改革”设计落地,更无惧接受实践检验。

  今年3月,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办理集体企业与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工作如期开始,至3月底,公司28家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完成,“驻辽央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肯定道。

  作为国企改革“硬骨头”中最为“硌牙”的部分,近年来,辽宁国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屡现“突破性进展”。

  2018年年底,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全面完成;消防、市政、社区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类处理全部完成;全省14个市地方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完成,关闭破产或重组改制企业1500家,妥善安置职工23.58万人;2019年,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面启动。

  去年年底,沈阳、本溪、辽阳和省属企业,攻坚克难,采取破产清算、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全省318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全部完成。国企“穿着棉袄游泳”的现象终成历史。

  “有所不为”尘埃落定,“有所为”更须定势。围绕辽宁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规划,辽宁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辽宁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提速提质改革步伐。2019年1月14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机床战略重组,2019年12月21日,华润健康集团与健康产业集团完成战略性重组。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之举,立足长远,业界瞩目。

  去除在喉之鲠,企业内生活力不断显现,集中优势兵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发展的推动力强劲。

  剥离辅业和劣势资产,一季度,瓦轴集团旗下企业产品订单、营业收入实现双增长;注重主业优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辽渔集团吸引了大批外省市滞港货物转运到港卸货;完成重组的健康集团医护人员,在这次战“疫”期间,冲在援鄂前线,战斗力尽显。

  “优化既有的国有资产布局,反映了辽宁国有经济主动变革的意愿。”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李凯表示,“这也使国有资本的基础性、牵引性、保障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进而更好地作用到辽宁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去。”

  国资监管,从“事无巨细”到“放活管好”

  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方面,我省国资国企系统的“弦”,从未放松过。

  去年12月12日,沈阳友谊宾馆一号楼会议室内,辽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牌,一个全新的、具有充分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出现在辽宁人面前。

  “此举标志着辽宁国资监管由管企业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省领导的致辞,获得来宾们的一致认同,变“事无巨细”为“放活管好”,我省国资监管体制建设导向更明。

  事实上,辽宁国资国企系统对辽控集团的成立,可谓“期盼已久”。

  此前,辽宁省属企业资本运营类公司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职能相对单一,资产质量参差不齐,机制不完善不到位等问题。“思想没有彻底解放”,导致辽宁国企资本运作空间不足、市场化股权投融资能力受限,也使辽宁国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难以施展拳脚。

  为改变省属资本运营类公司“有形无神”的状态,2018年初,辽宁国资委开始研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辽控集团孕育过程中,2018年5月,华晨集团、交投集团率先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为辽控集团试路的同时,“催化”国资委推进职能转变。

  华晨中华V7生产线

  试点,取得预期成效。很快,先行先试的成果被固定下来。今年,省政府发布《省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精简国资监管事项29项,其中8项授权两类公司。自此,辽宁省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格局确立。

  目前,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7家省属企业,有8家为两类公司试点企业,试点面达45%,这一数字,不仅高于中央企业,在全国其他省市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两类公司改革,上接国资体制改革的完善,下接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处于国资国企改革的中心与枢纽地位,已经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牛鼻子”。

  如今,牵牛的绳子在手,辽宁国资国企上下联动,共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意愿强烈,全力以赴,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意识更浓。

  改革未有穷期,实践没有终点。跳出一时、局部的得失,放眼远方更美好的未来,辽宁国企只争朝夕,正不断打开新空间,让国有经济释放出日益澎湃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