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下午,我中心举办第四十场博士论坛。本场论坛邀请华侨大学商学院教授、澳大利亚La Trobe 大学统计学博士赵昕东先生作了一场题为“基于SVAR模型的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估计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赵昕东教授认为,尽管人们习惯于使用CPI反映通货膨胀以及判断经济形势,但CPI不是一个能够准确反映物价运行状况与经济形势的指标。由于CPI短期内往往受到个别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无法反映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真正的紧迫程度,有可能对经济形势产生误导,因此需要一个更好的衡量指标。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背景是当时石油出口国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导致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又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因此西方学者在反思当时的政策后认为不应该只是根据观测到的通货膨胀制定经济政策,而是有必要将观测到的通货膨胀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决定的趋势成分,另一部分是由食品或能源价格波动所决定的暂时成分。前一部分称为核心通货膨胀,后一部分称为非核心通货膨胀或暂时通货膨胀。对核心通货膨胀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核心通货膨胀不能通过观测直接得到,只能通过各种方法估计,目前为止常用的方法有两类,即时间序列方法与项目排除方法。赵昕东教授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80年至2007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食品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度数据,应用一种时间序列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结果显示,估计的核心CPI能够很好地反映1986年至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变化,比实际CPI有更好的政策参考价值。如果将核心通货膨胀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由权威机构定期公布,有利于公众更好的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更好的做出预期。
本场论坛由我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李政博士主持,中心部分专、兼职研究员及经济学院近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与会师生与赵昕东教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