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快讯 - 正文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举办博士论坛(系列之三十二)

发布日期:2006-04-06编辑:点击:

论坛主题:国际市场竞争中台湾小企业整合之运筹思维

主讲人:甘露泽教授

2006年4月6日,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在中心会议室举办第三十二期博士论坛,主讲人是来自台湾文化大学的甘露泽教授,论坛题目为国际市场竞争中台湾小企业整合之运筹思维。

甘露泽教授在台湾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方面的教学研究。他除了教学科研之外,在台湾企业界也具有广泛的影响。2004年,甘露泽教授考取了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这次论坛主要围绕台湾中小企业的转型与国际化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国际经济现实情况以及台湾中小企业应对的策略等内容展开。

甘教授认为,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台湾中小企业转型显现出自身的特色。首先,科技进步显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R&D 时间较长、研发与生产成本较高、生命周期变短、售价趋低、专业性越来越高等等,他以日本久保田、瑞士罗氏药厂作为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互补性厂商的资源能够实现交换与共享,可以维持产品的弹性变化,以快速应对市场经营变化,凭借企业间网络合作关系,迅速获得网络成员的支持,以较有效率的方式取得合理成本的组装零组件或原物料,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再次,产业群聚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鞋巢”现象的分析,表明厂商间地理空间接近与关系网络绵密的好处,是建立在产业高度“协调密集”(Coordination Intensive) 为先决条件的高度分工,交易内闭(Enclave)于台商间的出口导向经济区(Export-oriented Taiwanese Enclave Economy)成为台商在大陆营运的特有型态。还有,台湾中小企业以全球化作为运筹的出发点,强调全球运筹(Global Logistics)思维,利用国内外经营资源,提高国际合作机制,以获得更高的经营成果,为社会、个人做贡献,体现在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整合。最后,台湾中小企业转型关注“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共存关系,强调企业与人才间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方面分工,另一方面又相互依赖的合作体系。

甘教授通过列举宏基等主要案例,分析台湾中小企业转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优势体现在:第一,具有全球视角的运筹管理策略,具体表现在供应链、信息系统、竞争地位、关系联结、交易成本、合作绩效等方面;第二,转型中体现出了“艾柏尔经济体”(Elbow Economic Body)的特性,即在一个“委托制造”交易流程中,扮演活动灵活关键的“手肘”(Elbow)角色,跨国企业在台湾直接投资电子业,设立营运总部;而台湾电子厂商则到大陆投资设厂,使台商群聚与全球串接。第三,具有半边陲(Semi-Periphery)的轴心角色,在许多特定的产业供应市场的整合中,台湾表现岀“半边陲”的轴心角色,弹性调节核心跨国买主的布局与“边陲”低廉劳动力地区的供应。劣势体现在,在台湾中小企业转型中,在本地化和国际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任中介(Trust-Mediated)功能不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呈现岀局限性。

甘教授谈到,按照托马斯,弗里曼(Thomas Freidman)的观点,“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在此观点主导下,CHINDIA 逐渐形成、自我保护不能获得利益、需要强调思维的转变,以应对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数码化、个人化、无线化等发展趋势。台湾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所采取的因应对策在于:第一,建立制度化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包括社会信用,即通过制度立法及其实施的信用治理;道德规范,即确立一套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确立信任的基本要素,即才能、忠诚、道德、慈悲和友善。第二,强调创新与勤劳的作用,确立终生学习的目标,发挥知识经济与知识产业的作用,强调科技整合与创新。甘教授认为,人生的动力在于追求荣耀,这应该通过勤劳与努力创新作为途径和手段。

这次论坛由中心主任徐传谌教授主持。论坛结束后,同学们围绕企业价值链、信任制度弱化以及产业“空心化”对台湾的影响等方面内容与甘教授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