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访 人:邵学峰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学历/学位:研究生/经济学博士
学术/行政职务:讲师/主任助理
研访时间:2006年9月18日—10月18日
邀请单位:台湾政治大学、夏潮基金会
联 系 人:陈德升教授、宋东文董事长
研访主题:吉林与台湾国企改革比较研究
研访驻地:台北市金山南路2段142巷(政大公企中心山南居503单元)
研访总结:
受台湾政治大学和夏潮基金会的盛情邀请,我于2006年9月18日—10月18日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研究访问。启程之前,尽管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关于台湾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的介绍,但是仍旧忐忑不安,不仅仅是因为相距甚远而又少有远足,还在于所掌握的些许资料仍旧无法让我对这个即将生活学习之地无法有一个总体了解。然而从飞机抵达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开始,我似乎并没有十分的陌生感;甚至随着对台湾的进一步了解,反倒觉得这里的很多方面和大陆紧密相连,处处透露着浓浓的乡情和亲切感。
我在台湾的课题主要是围绕公营事业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政治大学已经提前准备了详细的日程安排。在研访期间,围绕主题,我先后拜访了台湾“中央”经济研究院的于宗先老先生、陈丽英研究员等在台湾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使我可以整体把握台湾公营事业的主流观点。我还先后到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资料系统中搜寻资料,到十余家书店选取图书,获得了很多关于公营事业改革的数据和文献。不仅如此,围绕公营事业改革的相关领域,在政大国研中心举办的几次研讨会中,有幸和几位企业界人士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曾经与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敦仁先生在《台商长三角科技产业投资几点观察》研讨会上,针对台商在大陆的科技型产业发展与投资进行了讨论;曾经听取了东莞台商协会谢会长所作《东莞台商投资转型与挑战》的报告,使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台湾商人在进行投资经营和企业发展中如何把握商机、理性进行市场选择。很久以前我曾经了解到,台湾商人在经营方面具有比较独到的经营风格,也许在台期间有幸得见的这些成功台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吧。
夏潮基金会为我的研访提供了周到服务。为了使我能够在一个月内对台湾有尽快的了解,抵台不久,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和董事金鸿文先生就陪同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大陆学者,进行了一次环岛之行,参观了解了台湾的历史古迹、市场环境乃至人文风貌。我先后考察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驻地——赤嵌城、清朝军队抗击外来侵略的亿载金城、恒春古城墙以及台湾原住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雾社纪念旧址等,使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高雄这座海港城市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是也体会到这里发达而健全的工业体系和活跃的市场经济氛围;在参观台湾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体会了台湾“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机活力和持久性;当然,一路走过来,印象深刻的还有沿途优美景致,大气恢宏、惊险深邃、优雅静谧等语言符号是无法一一描述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间的人风秉正让我感到惊讶。记得在去往宜兰的路上,由于不能确定行走方向,我们的汽车停下来向两位驾驶摩托车的年轻人问路,他们的机车疾驰而过,似乎没有打算回答我们;然而,已经驶过的摩托车在交叉口10余米远处停下来,坐在后面的小伙子跑到我们车前,仔仔细细地指点了路向,让我们十分感动。这种现象一路上发生过不止一次。在台湾,只要你需要帮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会力所能及,每一次获得帮助,都会加深我对这块土地的喜爱。
在研访期间,除了以上两家邀请单位为我安排了丰富、紧凑的研访活动之外,我还拜访了文化大学等私立大学,参观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等高等院校,对台湾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有一个粗浅了解;台北市两岸经贸文教交流协会副理事长任盛汉先生、陈清龙先生、吴添彬先生等都尽可能地安排时间陪同我参观考察。
很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是无法深切体会的。刚刚完成的台湾之旅,使我对这座宝岛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如果要谈感想的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总结的:第一,这次台湾之行所见所闻,已经远远超过了行前的确定目标。一个月的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我以学术研访为初衷,收获的还包括对台湾多元社会经济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以台湾公营事业改革为具体内容,收获的还包括对台湾“全民皆商”的切身感受。回顾这段经历,为自己没有枉费时间和所获颇丰而欣慰。第二,就研访内容而言,台湾公营事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承接性与改革必然性,形成了独特的变迁路径。台湾公营事业改革的主要动因在于发挥市场竞争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台湾外向型经营发展,为了赢得更多的经营机会和提高经营效率,公营事业改革是必经之路。然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教训也是沉重而深刻的。如何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规避风险,保证改革成效和实现既定目标,是台湾公营事业改革亟待深度思考的实际问题,而台湾公营事业改革也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值得深入研究与解读。第三,就研访过程而言,我怀着好奇心来,怀着感恩心而返。研访期间,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悉心照料,邀请单位提供的方便、热情、舒适和效率,很多方面超出了我的要求和想象。台湾对我而言是一个之前未曾到达的地方,在主人盛情接待下,却少有陌生感,可以尽快地沉下心来做经济研究的思考。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邀请单位做不到的。我心存的感激随着访问的时间渐行渐长。
台湾是一个古朴与现代交融、富庶与灵韵重叠的地域,是我心中喜爱并难以忘怀的好地方。饮水思源,再次感谢成我台湾之行、为我研访铺路的各位师者!
(截稿于2006年10月26日,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