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快讯 - 正文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日期:2003-01-06编辑:点击:

1、《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研究》

项目负责人:徐传谌教授

2002年下半年阶段性成果及摘要: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 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2000年的经营情况的实证分析,估算出了各大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沉淀以及放款上的所有制偏好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金融机构成本-规模弹性的重要因素,而隐藏与他们背后的产权制度安排上的缺陷、金融领域的长期垄断,以及民营银行的"国民待遇"等问题则应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2)"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3)"对国有股减持问题的思考" 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四期

(4)"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性市场结构再造" 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五期

摘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其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一般情况下,存在较高垄断程度的行业总能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但我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却出现了相悖的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长期运行的结果是低效率的,低效率的成因既有体制性的、经营管理性的,也有外部性的。根据市场结构基准理论,我国应对市场的三方参与者即政府、银行、客户各主体及其关系进行整合,以求再造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市场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行效率。

(5)"国有经济控制力及控制方式新探" 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六期

摘要:1978年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伴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不断下降,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倍受关注,从"主体"到"发挥主导作用"、"保持控制力",贯穿其中的红线即是我们思想上的逐步解放。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控制力往往停留在国有资产的物质形态层面上,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国有资产的行政计划分配为主要特征的"静态控制"体系显然已不再合适;因此,本文将从国有资产的价值形态出发,把国有经济"控制力"重新界定于"国有资本的调控力"上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适应的"动态调控"体系。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载《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理论版。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继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三步目标迈进过程中制定的具体的行动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分为三个阶段,可以称为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是与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到二零一零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相统一的,这些目标分别对应小康社会的"初步小康、宽裕小康和殷实小康"三个发展阶段,建成殷实小康社会的时候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

(7)"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载《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五期。

摘要:本文从国有经济在东西方国家的不同起源入手来分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认为国有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在所有国家具有其共同性的理论依据,作为发展中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有经济更是有其存在的特殊性理论支撑,一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需要、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政策的需要。

(8)"谈入世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摘要:入世,使我国相对闭塞的国内市场成为开放的国际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国内竞争到全球竞争的转变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滞后的管理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求得立足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必须摒弃原来落后的管理模式,借鉴国外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9)"论我国是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再造"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七期。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中,对垄断结构存在合理性的分析完全不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即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悖,产业组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现实。分析可见,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银行业垄断形成的机制所致。由历史因素和行政手段所形成的垄断结构不具有由市场机制所形成的垄断结构的一些优势并且弊病丛生,为此需要再造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形成适当的垄断竞争格局。

(10)"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路径" 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自从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个主要环节的改革目标仍远未到位,政企仍未彻底分开,国有资本出资人仍未到位,公司制改革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未规范,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仍然底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理论研究和改革的实践中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市场企业孤立开来,割裂了本来就存在的市场与企业的内在联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历史地看,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制度受市场制度发展的制约。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制度断然不会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现代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基础的。鉴于此,本文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市场化思路,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同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结合起来。这对纠正目前就市场论市场或就企业论企业的改革思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治理效率:一个深化公司治理的新视角"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工作中,现有理论和政策过分强调了法人治理结构和形式的构建,而相对忽视了公司治理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无疑是造成不少国有改制上市公司屡次严重违规违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度重新分析了"公司治理"这一基本概念,提出了"治理效率"的概念,并认为公司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定的"治理效率"。"治理效率"包括"结构性效率"和"适应性效率"两层含义。在治理结构的优化、创新等方面,"治理效率"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在建立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治理效率较之治理结构有着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3)"国有企业技改效果的实证分析及其对策"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四期。

摘要:技术改造现已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极受政府决策层重视。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仍然是政府主导型。本文对"政府主导型"技改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深层剖析了政府主导型技改效果较差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技造绩效思路与对策。

(14)"国有企业改组中债务重组方式分析" 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五期。

摘要:从战略上改组国有企业,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现存过度负债如何处置。由于历史性和体制性的原因,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承担了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过度负债,相当一批企业如果认真地进行清产核资,其资产负债率要超过100%。在这种情况下,改组国有企业,就必须要涉及国有企业现存债务的的处理。即使是吸收非国有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也必须以债务的妥善处置为基本前提。这里涉及债务重组、债权打折、债权核销、债权转股权等一系列实际操作中的现实问题。

(15)"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新阶段" 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五期。

摘要:"企业管理"显然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一般认为,它从产生之日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传统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现代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后。事实上,从20世纪末开始,"企业管理"正悄然走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后现代管理阶段。

(16)"论国有土地资本化授权经营的现实思路"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六期。

摘要:随着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的转变,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成为关键。对土地实行资本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国有土地资产的效益,缓解企业用地与用地资金紧张的矛盾,确保土地运营安全和实现保值和增值,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本文拟从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的理论入手,探讨实现土地资本化经营的现实思路。

(17)"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载《经济管理》2002年第15期。

(18)"退出五步曲"载《企业管理》2002年第12期。

(19)"我国国有经济规模定位问题研究"载《经济前沿》2002年第8期。

(20)"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演进路径"载《中国金融》2002年第6期。

2、《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俊江教授

2002年下半年阶段性成果及摘要:

(1)"英国公有企业改革的绩效、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五期

摘要:英国曾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行国有化的典型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英国公有企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重大发展,并直接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然而,英国又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且成效显著的国家,公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后,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在英国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有企业虽仍有自己生存的土壤,但国有企业私有化趋势确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以英国的公有企业改革为例,为其展示英国所走过的不同寻常的国企改革之路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2)"欧盟对华反倾销之分析及对策"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六期

(3)"政府与企业: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改革在探讨"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四期。

摘要:中国入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这突出表现在对国企竞争力的挑战和原有保护措施的限制,但这种冲击背后的实质问题却是对政府经济功能的挑战,必须认清并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本文重点探讨中国入世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环境构建及战略选择。

(4)"国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验研究与借鉴"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九期。

摘要: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还是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都涉及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发展战略、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面对并解决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其他国家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拉美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四期。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分析了拉美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和特点。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改革后,曾取得了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财政负担的积极效果,但也造成了大量失业、两极分化和金融动荡等负面影响,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前景"载《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四期。

摘要:战后以来,日本的地方国有企业无论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有了很大发展,它们为战后日本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这些地方国有企业大多发生亏损,再加上日本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深刻,迫使日本的地方政府寻求新路,期望通过引入民间活力的办法来搞活地方经济和地方国有企业。但笔者认为,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3、《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战略重组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纪玉山教授

2002年下半年阶段性成果:

(1)"报酬递增在主流经济学中何以缺失"载《经济学家》2002年第五期。

(2)"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民营经济的发展"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3)"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出路所在"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针对国企入世面对的种种机遇和挑战给出了应对策略,即国有企业全面创新。

4、国有经济中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项目负责人;谢地教授

2002年下半年阶段性成果及摘要:

(1)"我国国有企业退出壁垒分析及对策"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摘要: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要依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行业有选择地进入和退出。本文就现实中存在的阻止我国国有企业退出的各种壁垒,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退出壁垒,以及作为特殊性存在的退出壁垒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以期真正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引导我国规模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2)"论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摘要:社会产品按照其不同的消费方式,可以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大类。过去2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私人产品?展开,并且基本上为之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公共产品领域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倍受人们关注的电信、电力、自来水、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品范畴。因此,分析界定准公共品的本质特征和范围变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3)"论垄断行业产品价格的监督"载《长白学刊》2002年第四期。

摘要:垄断行业的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燃气和铁路运输等,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产业。垄断行业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极其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垄断行业具有特殊的技术经济特征,其价格形成和运动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般说是在政府管制下形成,价格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也与竞争性产品有明显区别,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4)"国有,私有孰更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