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复西安、沈阳、杭州、青岛4市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正式启动。
记者近日从陕西省国资委了解到,下一步陕西将结合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借助此次区域性综改实验的东风,继续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补齐行业发展短板,发力核心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工作。同时,陕西省还计划全力推进央企、省属企业、西安市属企业的协同发展,尽可能让各类资源流动起来,让区域内国资国企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为落实国家重点战略、帮助地方建设发展形成合力。
扬优补短 提升核心产业能级
近年来,陕西省国资国企系统扎实推动改革,不断提质增效。陕西省国资委党组书记刘斌介绍,“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属监管企业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关键经济指标实现了12.8%、11.4%、23.3%的两位数年均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平均水平,总量规模稳居全国地方国资第一方阵。
陕西省属监管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2.5亿元,省属企业累计上交各类税费3736.8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7.2%,约占同期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6%。陕西省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5年底的1.63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7月的2.83万亿元,2021年1-7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708.2亿元,利润总额290.4亿元。
针对“十四五”国资国企规划,陕西省明确提出“1258”发展战略——“1”是培育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2”是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5”是形成创新驱动、市场化改革、治理体系、人才保障和党建引领五大支撑;“8”是重点布局发展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基建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八大产业链条。
刘斌表示,“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国资委将围绕八大产业链,以“扬优、补短、强弱、增新、清低”的思路,把创新、改革、投资项目、企业等要素与产业链条深度关联,形成链条驱动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着力推动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推动交通、水利等发展不充分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医药、数控机床、物流等发展基础不坚实的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此次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中,陕西省国资委再次强调了“锚定”核心产业发力的决心。在改革方案中,陕西省计划到2022年,力争3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过千亿元,5户市值过500亿元。以西电集团、中车西安车辆、陕汽控股、法士特、陕鼓集团等企业为骨干,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陕旅集团、陕文投、西旅集团等为牵引,吸引中央文旅企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根据方案,驻西安中央企业及其他国有企业均可适用综合改革方案有关政策。
多维协同 促进资源自由流动
按照国家“省为主导、市为载体、省市联动、协同深化”的要求,结合西安区域经济发展,陕西省选定了西安市行政区域内中央、省、市三级国有企业实现“一盘棋”协同发展的主线。
据了解,在“一盘棋”的具体操作上,陕西首先从全局上对各类国有企业进行统筹,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让优质资源能够向具备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创新型的核心产业集中。
同时,陕西省也要求各类国企能够聚焦主业实业,舍弃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通过开展区域国有企业的同质化整合专项行动,加快内部业务专业化整合,未来原则上同类业务只保留一家法人企业。
今年8月,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和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融合设立的“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资改革整合工作的具体落实,也标志着陕西电力系统从此进入“一张网”时代。
此外,打破各类国有企业间的“围墙”,还要从“促进各类资源自由流动”上多做文章。陕西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薛恩华表示,“此前省、市针对国资国企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差异,例如在引进人才方面,省、市对于国有企业的奖励政策就并不统一,下一步这些类似的政策也将做到‘一盘棋’。”
同时,陕西省还将通过推动区域内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建立新的产业联盟、行业联盟,逐步淡化区域内国有企业的隶属关系限制,鼓励优质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在此前于西安举行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表示,下一步陕西省的区域性资源整合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考量,这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自我改革”。
李宏安介绍了陕鼓集团的改革经验。在供给侧资源方面,陕鼓全力打造全球供应链创新体系,在深耕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在需求侧资源方面,陕鼓按照“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为股东”的合作理念,积极打造全球市场体系、全球研发体系、全球金融体系。目前,陕鼓集团核心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刘斌看来,“一盘棋”的发展策略,还有利于提升区域内国资国企的创新能力。目前陕西已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秦创原。为了用好这一平台,陕西省国资委计划采取一些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组建一批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更好地发挥陕西省科教大省的科技优势,积极推进产业转化。
正向激励 汇聚改革发展合力
落实改革离不开“人”,深化改革离不开“人”。为此,陕西省国资委希望通过深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从多角度激发企业内生的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
在引入职业经理人方面,企业内部形成的“鲶鱼效应”已经让陕西一些国企尝到了甜头。通过市场化选聘打破国企用人机制,陕西钢铁集团2016年为其最大的钢铁主业单位龙钢公司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工资与效益挂钩。我们用高薪聘请市场中最优秀的经营人才,同时通过健全职业经理人契约化制度,建立对标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打破传统国企按级别分配收入的‘大锅饭’局面。”陕钢集团董事长杨海峰说。
这项改革效果显著,陕钢集团迅速扭亏为盈,2017年实现利润19亿元,2018年实现利润30亿元。2018年,陕钢集团再次为旗下的汉钢公司从外部引进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当年汉钢公司也实现了历史最佳生产经营业绩,盈利6亿元。
此外通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市场化用工制度,实现一岗一薪、易岗易薪的分配机制,也是下一步陕西国企“用人”改革的重点。
陕西法士特集团在控股秦川机床集团后,立即对人员进行了优化重组。63名干部择优上岗,11名干部竞聘上岗,20余名干部离岗退养,中层以上干部减少53名,80余名以工代干人员充实到车间班组。在此基础上,秦川机床构建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建立了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岗位评价机制及宽通道员工薪酬晋升机制。
2019年陕钢集团将总部部门从15个整合为10个,岗位从101个精简为85个。各子公司也采取大部制改革,其中龙钢公司将原先31个机构整合为19个,各级机关人员由原964人缩减至433人。同时,每一位陕钢集团的领导干部都必须“能上能下”。
同时,陕西省国资委还在会同区域国企,共同研究如何建立正向激励为主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激励方式,多措并举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内生创新、发展、改革动力。
据介绍,陕西省国资委还将继续有的放矢,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区域内国企经营质量不够高、工业布局不够优、治理体系不够强、创新能力不足、统一监管需加力等具体问题,加强系统谋划和全盘布局,进一步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高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