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宋冬林、吕玫萱:新质生产力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思考

发布日期:2024-05-29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宋冬林 吕玫萱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12)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质态的跃迁,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负有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着主力军、先锋队和排头兵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国有企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国有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继续深化改革。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要义提供了遵循和指南。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创新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①],这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拟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有关问题,并就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②]可见,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它以“创新”“质优”“先进”为基本属性,其功能在于“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彰显新发展理念,“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客观基础的。在世界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曾推动了生产力的颠覆式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在历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上的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都将酝酿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大变化,进而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甚至引领和主导未来产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出现,正是这种产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集中反映。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③]

新质生产力,是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取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④]的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可以说,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甄别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的标准,那些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要素,才能归属于新质生产力。从新质生产力本体来看,新质生产力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这一概念中的“新”与“质”赋予了其全新表征和内涵,其中“新”是指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动能,在生产中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质”则指素质、质量、品质,在生产中将质量放在根本位置。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力,代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有机融合的全新样态,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否定之否定。从新质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是高素质劳动力、高技术劳动资料和高效能劳动对象,是对传统三个要素的革新,并呈现出创新性、渗透性、引领性特点。[⑤]

新质生产力,是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拿东北地区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处于全国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开发逐渐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工业比重大,转型相对困难,导致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放缓。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因应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需求,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这或许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调研过程中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现实针对性所在。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与历史使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地位、使命担当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⑦]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提出了“六个力量”[⑧]的定位,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阐释了新时代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赋予了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庄严使命,明确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是高效履行经济责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都担负着主要任务,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都占据着支配地位,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从经济基础看,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载体;从经济贡献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从科技贡献看,国有企业又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平台。

国有企业是坚定履行政治责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的先锋队。国有企业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过程中总是走在前列,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回顾历史,国有企业自始将“服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理念融入基因。在党的领导下,国有企业不论在战略工程的建设上,还是在危机时刻的应对上,都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党中央要求,成就卓著,是我们党掌握的治国理政的“大国重器”,负有将国家战略具体落实到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重要职能。

国有企业是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的排头兵。国有企业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的重大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实现共同富裕负有重要使命,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成为服务公共利益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角色。这既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也体现了作为公有制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生产关系中的责任与作用。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以及国有企业履行的“三个责任”,都要求国有企业必须主动求变,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新质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

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和历史使命使其成为国家实现技术赶超、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成为产业链“链长”的关键性力量。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动能。国有企业以自身优势铸就了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引擎,新质生产力又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推动力。

(一)国有企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从国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不论在政治、制度还是功能上,都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作用首当其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⑨]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在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企业党组织发挥着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这也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使之转化为竞争力过程中,会使国有企业放眼全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协调各方资源,激发国有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强大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制度优势的发挥依托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在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作为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发挥和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国有企业都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在制度优势的保障下,利用自身对于市场经济的敏感度,将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价值。在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重大工程的建设中,也都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际形势演变,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对未来发展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更加趋向于保障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以及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国有企业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于国家之所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骨干和主导作用,在国家安全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功能优势的发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国有企业在政治、制度、功能方面的优势,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支撑。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使国家在发展中对国有企业倾注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也对国有企业的产品革新、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从微观层面上看,国有企业拥有更完整的生态和更完备的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研发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红利的释放也同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准备了必要条件。这些特有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使国有企业有资格、有能力、有责任成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支撑作用,关键是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创新变革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崭新的、更先进的、更高层次的、更高质量的、更高效率的、更现代化的生产力,其落脚点在于生产力水平之高度发展。[11]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高素质劳动力、高技术劳动资料、高效能劳动对象,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升级、动力模式的转向和换挡、使命愿景的谋划和拓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国有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

高素质劳动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培育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高素质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资源和资本。在提升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劳动力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业者或技术工人,是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定义的基础上,在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的一种劳动力的新质态,即“既包括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能快速适应数智化机器设备的新型人才,也包括人工智能以及与现实劳动者镜像孪生的数字人。”[12]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在支撑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以新思维、新理念提高组织效率,最大化释放效能;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能够进一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对外部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发挥高素质人才的聚集效应。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创新的动能,是引领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引入新观念新方法并形成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高技术劳动资料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劳动资料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其核心是劳动工具。在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资料也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工具或设备,由于劳动形式的变化,转向了更为前沿、更为精密的智能设备,可以说是一种“基因迭代”。因此,高技术的劳动资料在一定意义上也指代智能化、数字化的劳动工具,即“实现了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13]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智能化劳动资料带来了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的更新,促进了国有企业向敏捷协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智能化劳动资料带来了工作方式和思维范式的革新,智能化劳动资料将逐步克服传统机械生产中重复、被动的情况,更新为效率更快、精度更细、质量更高的生产方式,形成“提质增效-增效保稳-保稳提质”的良性循环。可以认为,高技术的劳动资料是助推国有企业重构发展力的重要抓手。

高效能劳动对象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伴随着科学技术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和劳动资料都呈现出数字化特征,这一显著的变化也指导着人类不断探索认知新领域,发现掌握新规律,劳动对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对象不再限于传统的、物态的形式,还增加了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等前沿的、非物态的形式,其中尤以数据信息为主要表现。概括来讲,高效能的劳动对象“既包含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质形态对象,也包含海量数据和信息等非物质形态对象。”[14]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高效能的劳动对象能够提高各环节工作效率,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使国有企业在前端实现优化调度和资源管理,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数据信息经过搜集整理、归纳分析,成为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为引入先进劳动资料和优秀劳动力提供了机会,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效益的增加,加快产品创新,为国家经济发展开创新的增长点。高效能的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资料相互作用的结果,既紧密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又作为二者间的作用条件为其带来新变化。从而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5]这是新时代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新质生产力立意在“新”、重心在“质”、落脚在“生产力”的特点,可以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重要支撑和现实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国有企业中传统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升级,将促进国有企业对新型生产关系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6]着眼国有企业本身,从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理念愿景、生态建构到中观层面的制度供给、区域协同、公司治理再到微观层面的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生产关系都将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进行重构和变革。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必将为新质生产力效能的释放,提供广阔的空间,准备良好的条件,从而以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促使国有企业动力和效率的转向和换挡,将促进国有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进而转变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革新,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具体表现,核心在科技创新。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科技创新既是战略目标,也是方式方法,因此新质生产力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锻造了具有新思维、新观念的新质劳动力;创新了具有新质态、新方法的新质劳动资料;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质劳动对象。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为国有企业中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国有企业打造创造型商业模式、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重视创造新消费以及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杠杆。在发展方式上,也将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17]的要求。

四、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管窥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国有企业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以此为前提,应该使国有企业在政治、制度、功能方面的优势和规模、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同配合、彼此作用,以破除体制上的障碍、机制上的梗阻和政策上的短板为目标,使这些优势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举措和现实条件。

一是要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变化点来看,主要在于将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等纳入方案,将“国之所需”放在首位,聚焦重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指向和依据,也为下一阶段国有企业功能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要以体制机制性改革成果为助推,使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相关要求制度化、常态化,打造更有活力、更加高效的国有企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土壤和环境。

二是要明确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投入产出评价方式和容错机制。一般看来,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从可行性研究到成果转化实施落地周期性较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连续跟踪、定期点检,代际间技术产品的更新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建立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成果指标以及增加国有企业内部评价指标的协调性,形成相对完整和持续的评价流程和体系。评价方式和容错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可以增强国有经济内部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三是要汇聚优质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国技术发展成熟度和投入规模等方面各不相同,国有企业侧重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高校和科研院所则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旨在某一技术领域发现新规律,掌握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高水平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8]要发挥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作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联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四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注意吸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既要留住本土人才,为他们提供明确的发展前景,还要吸引国外优秀人才,为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提供可观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人才跨界合作,打破学科、领域壁垒,提倡各专业人才联合攻关,提高人才交流效率,增强人才创新活力。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要推进互联互通,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促进人才交流,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基金项目:中宣部马工程委托项目“中央企业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研究”(项目编号:2023ZD2)

作者简介:宋冬林,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吕玫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①]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②]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③]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④]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⑤]宋冬林、丁文龙:《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学术交流》2023年第12期。

[⑥]习近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第1版。

[⑦]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4日,第1版。

[⑧]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⑨]习近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2日,第1版。

[⑩]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

[11]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12]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1期。

[13]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1期。

[14]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1期。

[15]习近平:《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人民日报》2016年7月5日,第1版。

[16]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17]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18]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第1版。

文章来源:知网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Tbc36RhFpQrAekeN0qJD3Io5KRBwv4udFjqq--Szxjaw_sRK8CKMYGadPLhRiTlr-nkZQeTfqfuAG_NfJI7irmGd1l9LD4W545r8Woidesuhg-KsyP1phAXeGmSXFXRUUgILpPHobY=&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