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智库 - 正文

杨思莹、白桦: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时代要求、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

发布日期:2024-12-07编辑:国有经济点击:

摘 要: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是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新时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要求和目标。 进入新时代,要更加明确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发展与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质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巩固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畅通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厘清推进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坚持从完善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健全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改进监督约束机制,以及构建更加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时代要求;理论逻辑;机制设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24)10-0137-10

引 言

党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1] 。 这意味着,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明确国有企业肩负的使命任务,把创新摆在国有企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更有责任用好创新这个“ 破局利器”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共同富裕、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等方面出发,引领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然而,从创新绩效来看,虽然当前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 卡脖子” 技术,但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仍旧偏低。 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应该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质量瓶颈?回答此问题,需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和剖析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伟大使命和要求,分析和把握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理论逻辑,并结合理论与实践给出相应的机制与路径设计。

一、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2]188 。当科学技术被用于现实生产并体现于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改造时,科学技术就转化为了现实的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还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目标,更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 [3] 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跨越时期,尽管我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均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并进一步指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而要推进中 国 式 现 代 化, 就 需 要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顶梁柱” ———国有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的核心位置, 从 而 以 高 质 量 的 创 新 成 果 支 撑 经 济 高 质量发展,应对各类经济与科技风险挑战,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同时,国有企业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突击队,要牢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使命,要勇当创新质量提升的“ 开路先锋” 和“ 动力引擎” ,发挥好国有企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 在此背景下,提升创新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既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途径,也是承担职责使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 一)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4] 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的补充和完善,更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内在规律。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发展理念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精准把握[5] ,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如今,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显著增加。 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更应该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以创新发展为行动纲领,以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行动目标,以助力增强国家总体创新能力为使命担当,深刻把握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大势,努力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要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逐步适应和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于国有企业而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破除束缚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陈旧观念与体制机制,营造出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质量提升的机制设计,从而改造传统生产要素、创造新质生产要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同时,国有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形成甘愿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高效创新、长效创新的社会环境,让高质量创新活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有利于巩固已有科技发展成果,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动提升国有企业乃至国家创新质量,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

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 两点论” 与“ 重点论” 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良药[6] 。 创新,尤其是科技 创 新 是 深 化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 的 不 竭 动 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 条 主 线, 持 续 推 动 科 技 创 新、 制 度 创新。” [7]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升级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更好应对风险挑战,以制度创新更好把握发展战略主动权。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指引,把握政策机遇,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体系,同时从供给端发力,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要以改革创新适应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8]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转化,以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经济增长动能,以高质量创新成果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国有企业还要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创造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构建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机制,释放国有企业创新活力,让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衔接、相辅相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实践证明,在面临着“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与“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既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又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路径选择。 因此,国有企业在努力实现创新质量提升的同时,更要以高质量创新成果与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频共振、合力合拍,进而握指成拳、凝聚合力,发挥出 1+1>2 的效果,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维护国家经济与科技安全[9] ,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垒台。

( 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 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水平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谁能牵住科技创新的“ 牛鼻子” 、下好创新驱动发展的“ 先手棋” ,谁就能更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得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 当前,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加速重构,为我国带来了不少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唯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维护国家安全[10] [11] 。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带动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国有企业肩负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更应当发挥好提升创新质量的主力军、领头羊作用,把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 卡脖子” 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规划的核心位置,坚持以制度创新打破束缚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藩篱,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以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12] ,真正让国有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让高水平科技创新切实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服务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13] 。

( 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畴,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范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一点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在发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就是在构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此外,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的 相 互 关 系 和 内 在 联 系 构 成 的 一 个 有 机 整体[6] ,更是对现代化大生产的系统把握[14] ,从这一点来看,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集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更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 增量器” 的重要作用,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支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家科技进步征程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应当构建面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创新体系,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支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以包容性创新成果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以高水平创新成果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助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添砖加瓦[15] 。

( 五)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16]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局部冲突和动荡危机频发,保守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内在基因、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强劲引擎,是把握战略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应对风险挑战的有力武器、维护我国发展权利与发展安全的重要保证[17] 。 国有企业是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确保包括科技安全与经济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柱石,更应该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此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求国有企业顺应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构建起雄厚的经济与科技基础,从而让我国能够更好抵御国际经济政治风险,把握世界发展的战略机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博得先机和赢得主动。 总之,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与科技形势,国有企业应该把科技创新、尤其是高质量创新成果作为应对外部冲击的“ 防火墙” ,作为内部社会稳定的“ 压舱石”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必然选择,矢志不渝地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排头兵;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蓄社会知识蓄水池,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破解“ 卡脖子” 问题,以前沿技术创新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以全面创新让我国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使命,助力破除威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矛盾,推动形成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

二、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理论逻辑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从理论内涵上讲,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经济组织。 而从理论逻辑上讲,国有企业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其在助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 从国有企业创新使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实践出发,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质量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更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 一)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做 出 了 新 概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8] 。 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性质,而且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巩固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载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创新水平、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稳定性。 从理论上讲,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就是保障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就是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就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助力推动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18] 。 如果不能增强创新力、提升创新质量,国有企业就难以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国有经济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巩固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让国有企业创新成果切实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强化自身战略功能、引领中国科技进步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二)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矛盾运动规律强调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 。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也对国有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民对消费品质量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更具敏感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创新,尤其是加快制约消费品质量升级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创新切实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要使科技创新真正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难题。 国有企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理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质量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的角度出发,不平衡和不充分已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立足社会生产全局,矢志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抓纲举目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一以贯之把创新发展摆在新发展格局的突出位置,从而全面发挥创新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奋斗目标。 国有企业持续深化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此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要求国有企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 换言之,要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让国有企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改造传统、落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让国有企业创新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充分发挥好高质量创新对于生产力布局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

( 三) 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的主动选择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生产的有机体系。要保证社会经济有序运转,就必须保证社会总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顺利实现。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则是开放型经济体系下社会总产品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换言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责任使命来看,国有企业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非但理所当然,而且不可或缺。 首先,对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相比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具有特殊优势,更有责任和义务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短板弱项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接通国内经济循环的断点,推动形成有利于国内经济畅通运行的对接机制和匹配结构,把经济活动全面连接起来。 另一方面,畅通双循环也要求国有企业培育开放创新生态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建立起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创新枢纽,确保国际循环安全畅通。此外,依靠高水平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型增长不仅仅是国有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样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国有企业助力畅通内循环就是切实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效率和质量,使国有企业创新成果真正与国家战略衔接、与产业转型互促、与市场供需耦合;就是逐步推进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以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高质量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从助力畅通外循环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人民根本利益,紧抓世界经济回升、分工格局调整的新机遇,以我为主集聚世界创新资源,以创新质量提升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建立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发展新领域。

( 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下,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首先,对国有企业而言,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国有企业当然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承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凝聚起阔步前行的澎湃力量。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从理论上对国有企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以安全为底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国有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质量,维护好我国经济与科技安全。 换言之,国有企业要助力我国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物资安全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防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以创新型强国为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持续加快创新步伐,在国防科技、气候变化、智能产业等未来关键领域掌握竞争先机,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机制设计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是我们党必须回答的历史性理论和实践课题。 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实现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机制设计,进而形成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新模式、新形态,拓展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实现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破除各种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形成符合当代中国创新国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制度基础,进而激发社会创造创新活力,凝聚国家磅礴改革合力,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先进生产力,为实现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 一) 构建起人才为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奖惩分明、激发动力的人才全面发展体制

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6] ,人才更是创新活动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才在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中的 重 要 作 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4] ,再次彰显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当今世界,谁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谁能够用好优秀人才,谁就能屹立于科技前沿和创新潮头。而要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国家科技战略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接口和枢纽,对于国有企业实施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规划和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国有企业党组织要牢牢抓住“ 人才为本” 的中心思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任务,以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为底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的人才强企战略。 具体而言,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在人才工作中提升“高度”、加强“力度”、保持“温度”、体现“效度” ,真正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党组织要在国有企业人才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才全面发展相统一,从而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创新征程中,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增强国有企业人才凝聚力,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要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质量,以高质量的党建补充完善国有企业人才激励和成长制度的顶层设计,并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探索体现优势的人才培养机制、运行高效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发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科学规范的人才竞争机制,充分释放国有企业人才红利,开启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 快车道” 。

二是要坚持完善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有企业企业家晋升考核制度,为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打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快构建科学合理、多维全面的晋升评价体系是激发保护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制度前提,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晋升评价体系,必定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主动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因此,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发展质量特别是创新质量的监督考核,让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充分发挥其创新才能,充分彰显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要对创新绩效,尤其是创新质量和价值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评估,并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人才评级定职和评价奖惩的依据;要充分发挥科技骨干型企业家人才的支撑作用,激发和坚定企业家开展高质量创新活动的热情和信心,尊重企业家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决策权,让企业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于企业前沿技术研发中,切实以高水平创新决策服务企业发展和国家战略。

三是要构建起催人奋进的创新奖惩体系与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出“ 敢于探索、精益求精” 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工作环境,“ 待遇适当、保障有力” 的生活环境。 创新过程,尤其是创新质量提升的过程,往往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导致企业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缺乏主动创新的勇气和积极性。 因此,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创新奖惩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研发人员主动开展创新活动,支持发挥顶尖科学家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引领作用,破解“ 卡脖子”难题。 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持续推动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技术、管理和知识要素的收入权重,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采取期权、股权等工具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研发人员和团队进行奖励,切实提升广大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 同时,要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弘扬科学家精神和“ 两弹一星” 精神,让广大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前沿科技 领 域, 积 极 承 担 面 向 国 家 战 略 前 沿 任 务 和“ 卡脖子” 技术攻关任务。 国有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冲破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束缚,着力构建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推动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要消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逐步消除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科技工作者怕担责任、工作避重就轻等问题,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重新担起“ 创新质量” 的担子,让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切实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与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的魄力和积极创新的活力。 恩 格 斯 指 出: “ 人 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等等” 。因此,还要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着力解决科研稳定支持不足、科研保障时间不够等问题,让科研人员真正潜心于研究,甘坐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着力打造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水平的薪酬福利体系;在保障科技人员基本收入的同时,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科技人员提供“ 如沐春风” 般的舒心服务,切实解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激发保护国有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充分激励国有企业全体员工有效创新、高效创新、长效创新。

( 二) 构建分类指导、层次多元、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过程与成果评价体系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对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具有引导作用,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创新方向和效率,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为此,要加快构建契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以及国家战略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一是要以“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原则,立足国有企业自身功能定位与实际创新能力,构建差异化的创新过程与成果评价体系。要坚决杜绝“重规模、轻质量”的评价导向,坚持以创新质量为核心,采取差异化的评价策略,对不同类型科技成果,要综合评价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国家战略价值,并给予不同角度的评价侧重。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和“ 卡脖子” 技术研发成果,要给予科研工作者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对于一般领域的创新,要重视对其效率和价值的评价;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类型的国有企业,要采取不同的价值导向,例如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侧重评价其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要侧重评价其社会价值,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要从战略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加以考察。

二是要加快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要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战略价值,就必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与成果评价,全面考察科技创新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换言之,要以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以规范的第三方评价倒逼国有企业开展原创性研究,杜绝科技创新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等现象。

三是要加快构建科技项目全过程评价体系,倒逼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优化升级。要完善国有企业科技项目全过程评价体系,对标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研发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规律、体现 国 家 战 略 需 求 的 科 研 项 目 组 织 管 理 制度[20] 。 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尤其要重视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其市场价值、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价,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要对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全过程评价体系深化国有企业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改革,以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面向国家安全重大科技战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科技需求设计科研项目,推动国有企业开展实质性、高质量研发创新活动。

( 三) 建立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约束有力、权威高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构建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是防止国有企业创新方向偏离和创新资源浪费、确保国有企业实施高质量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尽管我国对国有企业创新监督与约束机制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也不断探索和深化国有企业高质量创新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改革,但对于“ 建设什么样的监督约束机制” “ 怎样建设监督约束机制” 等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思路。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和创新型强国三步走战略背景下,国有企业应该从内部与外部入手,建立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约束有力、权威高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一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强化自我监督约束是永葆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坚定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活力之源。 国有企业要坚持制度约束、惩治震慑和提高觉悟三位一体同步发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彻底消除国有企业在创新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创新质量偏低的泡沫化问题。 一方面,要通过落实项目负责人制度、制定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建立科技计划实施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完善年度科技项目监督审查体系等措施,不断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科技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科技创新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最终建立起国有企业内部“ 创新决策、创新过程、创新结果” 三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研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机制,从制度上迫使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科研人员牢固树立自律意识,严格坚守质量第一原则,遵守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和 资 金 管 理 的 各 项 规 定, 倒 逼 国 有 企 业 经营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规范创新行为,推动科技工作提质增效。 此外,还必须建立起自我约束激励反馈机制,通过完善科研工作作风建设机制、推广工匠精神、 科学精神和 “ 两 弹 一 星” 精 神 等 措施,逐步解决科研创新重形式、轻结果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要建立起权威高效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权威、高效、透明、规范的外部监督约束体系是国有企业“ 大监督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驱动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约束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科技监督和创新质量评估制度体系,政府部门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统筹监督,一体化部署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质量提升的监督和评估工作;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科技项目评审、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项目结项、项目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全方位对国有企业创新成果质量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另一方面,要依托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科研资金管理数据库、科技创新监督数据库、科研信用数据库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开展电子监督检查,丰富监督形式,坚决打击国有企业创新活动中的“ 形式主义”和“ 官僚主义” ;要构建监督工作闭环,严究科研工作中的失职失察行为,严惩科研管理领域的腐败问题,为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清廉的科研环境。

( 四) 构建不同所有制企业优势互补、国内国际双向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

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需要立足于国有企业创新实际,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高水平科技创新的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全面提升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讲,实现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既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和行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的创新体系,又需要契合国家创新战略,打造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世界大科学及未来技术攻关的国际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质量迈上新台阶。 而要完成上述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是要构建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合作、协同攻关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方面,必须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 换言之,国有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前沿科技产业需要,着力打造以市场为纽带、联结科技创新决策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贯通式科技平台与创新网络,真正让创新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紧密结合,支撑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产业链供应链链长,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加快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错位创新、联动创新的力度,引导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优势互补、协同高效、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与跨部门、跨产业的创新协作协调机制,从而集聚各类专业技术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跃上新台阶。

二是要以国家创新战略为导向,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创新新体制。 国有企业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作用,就需要突出国有企业创新的战略性功能,适当引导高质量创新资源向国有企业有序转移。 为此,要立足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和规划,鼓励更多国有企业参与布局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世界一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以领军企业和优势企业为主体、以国家科技创新力量为支撑、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补充的新型举国创新攻关体系,从而有组织地推进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以未来前沿科技为方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以人民需求为根本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效能和创新质量。 此外,还要继续用好开放这个 “ 关键一招” , 以贯 彻 国 家 创 新 战 略 为 指导,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主动设计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同中外科技创新人员的联合研发,强化全方位多主体科技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要以落实国家创新战略为契机,以中外创新对话、科技伙伴计划为载体,集全球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国有企业原始技术“ 策源地” ,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拓展高水平创新合作新领域、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 ,« 人民日报» 2023 年 4 月 22 日,第 1 版。

[2]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8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3] « 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 强富美高” 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光明日报»2023 年 7 月 8 日,第 1 版。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 年10 月 16 日) » ,« 求是»2022 年第 21 期。

[5]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求是»2021 年第 9 期。

[6]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 第 2 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版。

[7]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 求是»2023 年第 8 期。

[8] 欧阳耀福、李鹏:« 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核心地位» ,« 经济学家»2021 年第 3 期。

[9] 刘鹤:«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 人民日报» 2022 年 11 月 4日,第 6 版。

[10] 邱超奕、齐志明、王瑨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人民日报»2023 年 3 月 11 日,第 10 版。

[11] 习近平:«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求是»2022 年第 9 期。

[12] 杨思莹、白桦:« 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提升:制约因素与驱动机制» ,« 学习与探索»2023 年第 10 期。

[13] 李政、廖晓东:«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内在精髓与时代价值» ,« 学习与探索» 2023年第 2 期。

[14] 周文、肖玉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年第 5 期。

[15] 薛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经济日报» ,2022年 11 月 3 日,第 3 版。

[16] 习近平:«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

[17] 新华社评论员:« 筑牢安全屏障,建设平安中国» ,« 新华每日电讯»2020 年 11 月 6 日,第 2 版。

[18] 习近平:«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 求是»2020 年第 16 期。

[1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求是» 2017 年第21 期。

[20] 杨思莹、李政:« 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 ,« 学习与探索» 2022 年第 2 期。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r_P-ES8duRrru7facizlu4xQfrUchi8SFl30Dfd0Aos0JvoJrhJFZxQclzVPhZ0McWkiI3RRKikk4_jjGf9LGK1kYhaH4NBonKAGPpoZ4JGAtGfYNUe_sDT6gltUXTstQovZDvqh-hBVpOtkCCehuDX94TRJ-XKl-xBIqLEIM3psPkhoN6KgTawMQwn5T8t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