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 - 正文

创业型经济或将开启新时代

发布日期:2008-05-29编辑:点击:

阅读提示 鼓励创业应该着眼于构建创业型经济与社会体系,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机制与氛围,以便使大量创业家及其新创事业能够涌现并茁壮成长。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数量众多的中小创业型企业逐渐取代大企业,成为美国现代经济的动力之源,并创造了 90%以上的新增就业。1985 年,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率先明确创业型经济形态在美国的出现,并认为,这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能给人希望的事件。与此同时,出于对欧美社会百年福利主义的失望和对后福利国家的期待,他强调:我们需要一个创业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创新和创业是一种正常、稳定和持续的行为。恰如管理已经成为社会进行组织工作的整合工具,创新和创业也应该成为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基本行为。就像 1776 年《国富论》出版后自由经济时代来临和 1873 年的金融恐慌产生了现代福利国家一样,创业型社会的出现也许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创业型经济比管理型经济更有生命力

创业型社会也被称为企业家社会。根据德鲁克的论述,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和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创业型社会充满创新者和创业家,他们具有远见,能获得新事业所需资金,并充满创业精神与活力。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所有组织和个人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事业开创和连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社会基础,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

创业型经济是以知识作为主要比较优势的经济类型,是比管理型经济(即大公司经济)更有生命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创业型社会作为依托,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创业型经济,若没有一个创业型经济,任何国家都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领制高点。因为,高科技虽然是刀刃产业,但从来都是先有刀后有刃。高科技领域不可能独立存在,创业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成功的创业不仅大多发端于创新,也常常会导致自主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所以,构建创业型社会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必经之路。

创业文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文化,与小富即安的文化大相径庭

21 世纪是创新与创业的时代,国家或区域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源于上世纪中叶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而且把创新与创业这一理念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鼓励创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实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出于扩大就业和繁荣经济的考虑,鼓励创业也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在许多人看来,鼓励创业就是对中小企业和创业活动加以支持,甚至为此大搞“全民创业”工程。事实上,我国鼓励创业应该着眼于构建创业型经济与社会体系,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机制与氛围,以便使大量创业家及其新创事业能够涌现并茁壮成长。那么,如何构建我国的创业型社会呢?

首先,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型社会构建与存在的前提。创业不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活动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有利的创业环境。社会整体对于创业的支持态度,提供机会与资源的状况,都会影响人们的创业决策与表现。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创业环境是创业家及其创新与创业活动滋生的土壤和源泉,创业环境越优化,同等条件下创业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从资源依存论的角度来看,创业需要人、财、物等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供给情况,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都与创业环境密切相关。从供需理论来看,创业供给和创业需求也都来自创业环境。创业机会往往出现于创业环境的变革,如技术变革、制度变革、社会和人口变革,以及行业结构的变革。政府对创业环境的塑造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最终形成有利于创业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体制与社会环境、技术与市场环境、金融与非金融支持环境。

其次,创业政策是政府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手段与现实路径。根据政府职能和创业过程,创业政策可细分为:发展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的政策,降低创业壁垒的政策,增加创业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政策。其中,创业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创业精神、尊重创业家、尊重发明创造者的文化,它与崇尚当官、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小富即安的文化相对立。政府可通过树立典型、设立奖项等方式培育创业文化。创业教育是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层次学校教育,涵盖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体系,主要针对学员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政府可通过拨款、立项、学科规划等手段引导创业教育的发展。降低创业壁垒是指从税率、资本金等方面给创业者进入和退出市场提供便利和优待,同时消除垄断和行业歧视。金融与非金融扶持政策主要涉及银行信贷、创业投资市场、创业网络建设、产学合作及信息与咨询服务等政策措施。

再次,构建一个创业型社会,核心是培育并尊重创业者,关键是促进知识产出和知识商业化。根据创业的发生机理,构建创业型社会微观上以培养创业主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为线索,宏观上以提供给创业者充分的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为宗旨。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提高全社会的创新与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区域或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构建创业型社会不单纯以提高创业率和创业者的总量为目的。众所周知,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前者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被动创业,后者是基于兴趣和自身优势的主动创业。构建创业型社会一方面倡导机会型、创新型的创业,另一方面倡导以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从事各项社会工作。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李政 中国经济导报/2008 年/1月/22 日/第B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