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 - 正文

原来停滞的中国才是真威胁

发布日期:2008-10-25编辑:点击:

杜平 (2008-10-24)

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一(10月20日)公布,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同比增长降到9%。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幅度第一次从双位数跌到单位数。

从欧美国家的角度看,即便是这种水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对多年来风驰电掣般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慢速度。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是很多国家越来越倚重的出口市场。当它们被美国金融危机连累的时候,中国经济突然出现放缓趋势,自然格外令人瞩目。

经济减速引起外界担心

因此,在中国公布经济数据后的次日,世界主要媒体在网络首页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作为头条新闻。“减速”、“降温”,是主流媒体在本星期使用最普遍的两个词汇。

早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前,世界舆论和经济分析人士,就开始预测或竞猜奥运会之后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高增长。虽然这些分析都从专业角度着手,但其中也夹杂了某些主观愿望,包括带着习惯性的嫉妒、轻视和惧怕心理,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肇因于出口市场因金融危机而萎缩,与奥运会闭幕应该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可是,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当看到中国经济真的减速时,原本热衷于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和人士,不仅没有露出兴高采烈之态,反而是一反常态地指出,中国经济的放缓对其他国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将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使各国的处境益发艰难。特别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多国,开始对中国可能会减少进口而感到忧心忡忡。

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不让人民币贬值,使亚洲各国避过了一场更为深重的经济灾难,同时也冲淡了“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从而让东亚邻国终于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其实也是它们的机遇。现在,当很多国家被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之时,突然传来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的消息,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曾深受“威胁论”困扰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么多年时间里,外部世界带着池鱼之殃的担忧,由人及己地感受和理解中国的发展事态,这还是第一次。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尤其对中国将来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自我定位,这是多么值得特别关注的重大转折。

自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开始快速起飞之始,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直挥之不去。虽然北京不断试图说服外部世界,其“和平崛起”的进程不是威胁,而是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成见依然根深蒂固。而“威胁论”的魔咒最终也使得中国自己变得敏感起来,以至于对光明正大的“崛起”一词讳莫如深,改而以韬光养晦的“发展”取而代之。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机也许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相互重新认识的分水岭。金融危机固然不幸地使大量财富化为乌有,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但在同时,它也使人们对固有的偏见以及某些“神圣”的观念,开始进行反思和怀疑。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人们最后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今天,马克思在十九世纪的这句名言,也许能够反映出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

无须讳言“崛起”

当今世界的主要现实,就是所有开放的经济体都相互依赖,已经变得不能独自生存和发展。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外贸盈余大幅度上涨,而对亚洲邻国则一直承受贸易逆差。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人们都认为中国只是邻国的市场,而它自己还不得不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

但是,美国有线电视网(CNN)近日引述一名经济学家的话说,早在2001年,当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刚刚开始活跃时,就已经帮助美国经济避免了进一步的下滑。此后这些年,美国一些大公司一直在借助对中国的出口,抵销了国内经济疲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然而,因为中国一直享受着庞大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以及其他利益集团,都一直认为从双边贸易中获利的只是中国。而实际上,中国早已是美国产品的重要顾客,并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很显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稍微下滑,就会使美国大企业蒙受损失。世界超级强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就势必更大。

穆迪评级机构的一名经济学者近日声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预示着它的经济奇迹终于结束。对于这种论断,相信外行人都不会苟同。难怪美国国会一位议员昨天猛烈抨击此类评级公司,认为它们不值得信任。

中国经济增长也许会继续稍微放缓,但其发展战略以及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将使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但是,中国有必要从美国的重大错误中汲取教训,义无反顾地继续推动各项改革。中国实也无须讳言“崛起”,因为它的停滞和倒下,才是世界的真威胁。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