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宗先:最大的梦想就是两岸能够自由交往 (2005年09月23日 10:21) 央视国际 新华社长春9月23日电(记者陆春华 杜学静)“最大的梦想就是两岸能够自由交往,台湾需要大陆的人才,大陆也需要台湾的人才。”75岁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于宗先教授22日晚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台湾的宣传不利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如果两岸青年可以相互交流,就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于老告诉记者。 在于老看来,台湾当局只顾考虑自身所谓的“安全利益”,导致直航一直成为两岸交往的障碍。于老现身说法:“我早上四点从台北起床去赶飞机,晚上六点才到长春,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而如果直航的话也就三个小时左右。因此两岸不能直航最大的伤害者是老百姓。” 1949年就离开家乡远赴台湾的于老说话仍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近年来,对两岸经济有着深刻研究的于老经常参加大陆民间组织的研讨会,这是于老今年第二次来到东北,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参加在吉林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研讨会”。 “没有大陆市场,台湾经济会受很大影响。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于老说。 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4年两岸的间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了700亿美元,达到783.2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135.5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647.8亿美元。 于老认为,两岸经济互补性很强,台湾和大陆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比如台湾和东莞电脑产业方面的紧密合作,台商在上海至少已有50万,他们给大陆不仅仅带来了资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验。 在于老看来,台湾应该向大陆游客开放,因为旅游业是“不制造污染的产业,并能解决台湾的失业问题”。于老举了个例子,2004年,大陆去香港、澳门的游客人数分别达到了2100万人次和1600万人次,这大大推动了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发展,而大陆游客到台湾的仅有十几万人次。 作为经济学者,于老十分看好大陆经济的发展。在他看来,“未来20年,大陆经济仍会以相当高的标准发展,第一个十年以7%-8%的速度发展,第二个十年则以5%-6%的速度发展。” 于老说,大陆经济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发展后,现在又进一步向中原推进,同时伴随着振兴东北和开发大西部,这种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于大陆经济的发展,现在沿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资本就会慢慢地向内地转移。 他同时说,大陆很多国有企业是政府和银行的包袱,因此国有企业改制能否成功对大陆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于老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国内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因为国内外市场已经融为一体,国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设厂,同中国本土企业不仅仅竞争国际市场,也要竞争中国国内市场。 东北振兴必须要转变人的观念 2005-09-25 11:10:26 新华报业网 新华社长春9月25日电(记者陆春华 杜学静)在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两岸学者纷纷为东北振兴献计献策,他们认为,实现东北振兴必须要转变人的观念。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彭华岗认为,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搞不好,也并不是说私营企业一定能搞好,关键是要转变人的观念,要按市场化运作。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麻彦春教授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最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包括企业一方的人,也包括政府一方的人,但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市场,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状态。 台湾学者于宗先说:“一个人很难逾越他的习惯领域,在思考上是如此,在行为上亦复如此。”在他看来,“东北年纪大了,观念旧了”,振兴东北必须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台北市两岸经贸文教交流协会副会长任盛汉通过一则报道指出转变观念的重要性。该报道说,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并不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任盛汉据此认为,要想尽方法让职工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乐,不能只在一旁等“扶贫脱困”。 大陆研究生关注台湾经济发展 盼亲身去台湾看看 2005-09-24 17:27更新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9月24日电(记者陆春华 杜学静)记者从正在吉林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上发现,大陆研究生向组委会提交的论文很大一部分都涉及了台湾经济发展,参会的大陆研究生也纷纷表示如果能亲自去台湾看看,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研究。 记者随手翻了一下组委会提供的研讨会论文摘要,《浅析台湾地区与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台湾农民健康保险发展状况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探析》《两岸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意义》……这一篇篇出自大陆研究生之手的论文无疑表明了他们对于台湾经济的高度关注。 然而,大陆研究生也承认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发掘一些二手资料,因此非常希望通过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亲自感受一下台湾经济发展的脉搏。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薛继坤说,大家平时也比较关心台湾经济发展走势,台商在大陆沿海地区投资很多,但在东北地区比较少,因此就想探讨一下台湾与东北地区的合作前景问题。而在吉林大学攻读保险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刘威岩表示,同学中间平时也聊聊台湾的政治和经济,现在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比如保险方面,就值得大陆借鉴。 株洲工学院副院长罗定提教授说,以前两岸互相不太了解,现在两岸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因此大家更加渴望相互了解,而台湾的政治经济也成为大陆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台湾中山大学刘常勇教授说,因为存在一些障碍,大陆学生去台湾交流的机会相对于台湾学生到大陆交流的机会要少。在他看来,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从长期来看,要比经贸交流更加重要。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教授指出,通过此次海峡两岸研讨会,吉林大学也希望同台湾的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合作培养人才,互派学生、老师,进行学术交流。 海峡两岸百多名学者共为东北振兴献计献策 新华网长春9月23日电(记者陆春华杜学静)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于23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纷纷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 台湾“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于宗先院士认为,振兴东北关键在于改变传统观念。在他看来,“东北年纪大了,观念旧了”,如果能够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东北10年以后能够赶上南方,因为东北本身的经济基础不错,同时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发达的教育,而且人口密集度也不高。 吉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肖万民指出,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东北国企改革。而国企改革需要做到“四个到位”和“一个基本”,即职工身份转换、债权债务处理、国有资本退出和整体改制到位,以及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包括海峡两岸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大陆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改善软环境、东北与台湾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东北与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等。 本次研讨会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大陆社会经济研究所、财团法人台湾产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台北市两岸经贸文教交流协会主办。 本次研讨会也希望通过海峡两岸科研机构的牵线搭桥,实现东北和台湾商贸企业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为大陆企业特别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http://news.163.com 2005-09-23 15:49:46 来源: 新华网 专家建议--- 台商密集区应开设台资银行 《东亚经贸新闻》2005年9月24日第14版 吉林国企改革怎么改?台湾专家也来支一招! 23日,“第无接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在吉大召开。 台湾资深学者于宗先院士、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陈德升所长等在台湾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建议一:台商密集区应开设台资银行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教授陈丽瑛认为,中国内地由于服务业改革进度不够快,尤其金融服务业改革的滞后,影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脚步。 因此海峡两岸需要充分进行沟通和合作,可以尝试推行金融体制改革,在内地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台商企业密集地区,优先开设独资的台资银行。 建议二:老国企振兴要利用好证券市场 于宗先院士认为,要将国有企业彻底从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就要使其公司化。在公司化之后,将所有资产经重估后加以证券化。将经理及员工的部分待遇及奖金以证券形式支付,让其持有一部分企业的产权;对离休与退休员工,应酌量发给其证券,使其成为企业的股东,同时成立一个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经营国有企业证券化资产。 同时,企业也可以接受私人、民营企业,甚至外国企业的投资。 建议三:老国企可与员工合办新公司 台湾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刘常勇认为,吉林老国企面临的主要困难并非仅靠股份制改造或嫁接外资就可以获得解决。 他建议,老国企应鼓励与支持具有创业精神的经理人和员工从事新事业开发,以合伙方式让他们拥有自主经营权,并协助引进外部资金与外部专家。 他举例说,假设一家老国企采取这种创业型新事业开发模式,预计将开发20家新企业,每家可分流30到50位员工,并投入少于100万元的资源,未来只要有五家新公司获得重大成功,市值成长10倍以上,那么这项新事业投资就至少可获得250%的回收。 建议四:应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国有资本运营的底效率和保值增值问题。 从世界各国公司制企业的经验来看,建立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机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我们绝大多数已经改制企业的治理结构都存在严重不规范和制度缺失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实现公司化改造之后,必须把深化改革的重点转向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