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会 于宗先 一、序曲:今夕何夕? 全球化的浪潮正冲击世界的每个角落,既为人类带来希望,也为人类增添不少失落。 有很多国家,很多不同的族群,很多不同的人群,对全球化不一定接受。这个时代,IT产业使很多人成为机器的奴隶。E化的普及成了行政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地球暖化现象成为人类的梦魇,在世界很多地方导致风暴、海潮的发生。所谓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泡沫经济方兴未艾,使人们应接不暇。 划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平静,也使我们的明天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时代的变化是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使各国迈向经济全球化的通路,对很多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对其永续 发展的一项严峻挑战,但也为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任何的变化有挑战就有机会,问题是能不能把握住机会。 二、WTO的涵义及其基本原则 WTO的概念,就是关贸总协定,关税和贸易,联系起来,多国之间的协定,也是缔约国之间贸易谈判,调节贸易争端的组织,成立于1948年,当时中国处于国民政府时期,是23个常任国之一。世贸组织是意大利大臣首先提出来,开始时当时的大国并没有什么反应。1990年6月,欧共体在乌拉圭回合时有一次提出世贸组织的提议,经过多次讨论得以通过,1995年1月1日,WTO成立,取代了关贸协定。 WTO的基本规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对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歧视,那么对其它所有国家都不应有歧视,充分体现平等原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符合各国的主权一律平等的国际法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即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国的对方。它的目的是消除缔约国之间在贸易、关税,常人(自然人)公民法人地位的一种歧视。WTO最重视的就是歧视的问题,希望世界各国都处于平等地位。同时消除了特惠待遇和差别待遇,这是基本精神,符合各国的主权一律平等的国际法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意义在于,反映一定的限制,只限于某一方面,适用于外国自然人和法人是无从事商业上外国天然的产物和制造品,所应缴纳的国内关税,利用了国内的铁路运输和转口过境的条件,以及船舶港口等待遇条件方面,不要歧视。互惠平等,是非歧视原则在对进口产品的国内措施方面的体现。 互惠原则——利益或特权的相互让与,是一种平等地位的体现。既有双边互惠,也有多边互惠。任何一方与另一方贸易时,不能黑箱作业,需要向其它贸易国透明。黑箱作业是一种不公平的歧视待遇。 防止贸易国家的歧视。 关税减让原则——这是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互惠或透明度等原则的实体执行的载体。 建立互惠互利、平等无歧视的国际社会的新秩序,是WTO的基本精神。 三、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可以说喧嚣尘上。无论是西方还是大陆在这方面的文献很多,但是对于“全球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全球化”的概念正在发展过程中。全球化的思想在1980年就已经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时代,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实现。到了20世纪,关税障碍等的设定,使这种精神已经不存在了。到了1980年代,在西方国家又泛起“经济国际化”的思想。在这种思潮下,国营经济民营化,例如英国,开始兴起。目的在于履行WTO的规定,即实现以上的六个原则。WTO是达到全球化的通道,它规则的运行扫除了同万全球化道路的障碍,所以WTO与全球化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全球化,包含自由市场,国家闲以及技术信息的整合至一定程度。它采取的方式是更远、更快、更深入、更方便的是个人更适合国家,internet 网络是全球联系在一起。 全球化体系的符号为以无远弗届的网络,结合世界的每个人。 全球化的驱动力为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并将其扩展到世界每个角落。 全球化体系建立于三个相互影响的均衡: 国与国之间的传统均衡 这是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WTO的内容主要是贸易的或与贸易有关系的。国与国之间,例如中国大陆和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均衡。中国每年从美国1000多亿的顺差就是不是很均衡。世界上要达到这种均衡是很难的,站在一个国际贸易学者的角度看,中国大陆全部的贸易达到均衡就已经算很不错了。国与国之间在贸易均衡时处于平静状态。 国家与超市间的均衡(大规模的股票和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一个不规范的市场很可能会使国家经济一夜之间付诸东流。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短期债务长期使用,就不是一种均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投机分子。索罗斯依靠所掌握的大量基金通过股市进行投机。1998年香港就遭到了这样的攻击,香港政府采取了干预股市政策。却遭到了美国的批评:世界上最自由的香港市场也有了政府干预。但是美国忽视了一点,所谓自由市场不是独占的也不是联合垄断的,这时政府不应进行干预。但是当市场上,买者处于独占,卖者也成为独占,就不是一种均衡,政府不得不出来干预。 国家与超人间的均衡 超人在企业方面学术界方面管理方面有很大影响,影响到了国家,他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均衡。如果个人力量很大,政府力量很弱,处于一种强弱不均衡,问题也很麻烦。 这三种均衡就构成了全球化运作的基础。 四、经济全球化的管道:挑战与机会 对旧体制的挑战为个人和企业创造了机会,问题是能不能把握机会。 人力自由流动。 今天,只有拥有高教育水平,强的专业能力、语言能力,才能够被需要、被认同。以日本为例,长期采取的是长期雇佣制,可是,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没有恢复,日本开始反省,认识到终归是“人”的问题。所以,开始聘请外国人做老板,对日本经济引起很大变化。现在,企业的振兴必须要世界顶尖的专业人才。这也给年轻人以挑战和机遇。这几年外劳,在台湾、美国等国家的出现,以低廉有效的服务取代了本国就业。同样,城乡之间也存在人力的自由流动。人口流动对世界经济平等造成很大影响。以美国为例,一向以自由平等着称,但美国也担心外来人口进入造成本国失业。大陆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世界都是一种恐惧。但是,人口自由流动的趋势只能去顺应,调整。 资本的移动 很多开发中国家,一般都开放了经常账户,因为在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金融制度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流动有两种: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一般没有问题,受到欢迎。而对间接投资还不可以。但最终的开放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未来的世界不只是网络世界,也是资本世界。资本流动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 技术自由移动 西方很重视技术流动。技术分硬体技术(生产性)软体技术(管理)。很多开发中国家去西方学习可以获得软体技术。硬体技术的获得很难,但可以通过设备的引进取的。还有外来投资,也会同时带来硬体技术和软体技术。近来,世界流行并购A&M,例如海尔、中海油,并购有很多目的,其中技术是很重要因素,另一个则是商标的问题。中国需要自己的品牌。大陆在美国的并购,遭到美国政府的干预,则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竞争力的考虑,所以并购很难取得成功。此外,并购需要一定条件。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仍存在很大差距,管理的缺陷也很难完成并购。技术流动是无可避免的。 商品自由交流。 在国家之间不存在关税壁垒的情况下,过去十年以来,很多开发中国家有这个条件,因为缺乏竞争力,商品的自由流动使本国企业倒闭,很多国家存在恐惧。最近两三年来,可以看到,恐惧感的并不只是开发中国家,也有已开发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的美国面对大陆大量低廉商品的进入,征收倾销税、平衡税,是否合理呢?这是站在政府一面,而站在消费者立场,却是带来了无限的消费者剩余,而且对美国经济也有帮助。但是美国站在业者一面,而不是消费者一面,所以他要反对。采取倾销税,平衡税,减少了大陆的出口,但是其它国家,如东南亚、东南美、印度,却进去了,政府很难堵住。所以这种商品的自由流动,国家只能忍受,去适应。最近,在台湾很流行的《蓝海策略》,就是摆脱从前的杀来杀去、优胜劣汰的竞争,另辟蹊径,开发产品或服务,取得市场。 信息自由交换 未来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 五、谁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全球化下,各国都在竞争。蓝海策略还没有成为一种潮流,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仍是今天的主题。在红海策略下,怎样生存,谁是受益者? 已开国家或开发展中国家? 这是很难讲。无论是以开发国家,还是开发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总是有得有失。问题就是自身的条件如何。如果自身企业不健全,那么受益机会就少,反之,健全的企业也就存在更多的受益机会。 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 现在普遍流行的是“The bigger , the best”。并购、金控式大企业普遍策略。大企业需要好的Leader,manager,否则大企业发展也很成问题。在红海策略下,强调的是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是有时间性的。大陆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现在可以,但很难长久保持。于是有人提出“核心优势”,是一种可以长期把握的,总是保持首先的位置,这是很难的。所以竞争性必须随时在转变。目前形势下,有比较优势就采用比较优势,一旦失去,就要寻求核心优势,然后就要考虑蓝海策略,寻求另一条路。 具强势的个人或具弱势的个人?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政府必须考虑设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弱势,避免社会的不稳定与争斗。 六、政府扮演的角色 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政府,不要插手,避免干预。今天,尤其是在开发中国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发挥什么作用,在什么领域,什么时间,扮演什么角色,是很重要的。 优化投资环境与生活环境,增强竞争力 在目前红海策略下,竞争不可避免,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硬体、软体。企业家很敏感,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对硬件环境要求很高。曾经珠三角、常三角地区,缺电的硬件缺陷,使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马上撤出到山东河南等地。这种自由流动,无法限制。所以投资环境很重要。软体环境同样很重要。政府说话要算数,行政效率如何,法律是否明确,执行是否公正,政府是否贪污,这都会关系到投资者的成本。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很重要。大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引进大量投资的重要因素。此外,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要留住企业家,就要留住“太太”,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如现在流行的双语教育。这些配套措施都需要政府的工作。 建立社会保障制使弱势族群及竞争失败者仍能生存下去 台湾结构性失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的失业,金控,银行保险证券联系在一起,为了提高效率,使很多中年人失业,政府必须对这些人负起责任 专业训练 就业通道等,否则是很大问题。大陆的国企改革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需要做好失业保障 退休养老等,不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七、我们应有的认识与努力 1.企业应有的配备 (1)培植国际人才 国际人才不是封闭的,包括具有多种语言能力,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人才,需要有一种国际观。 (2)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红海策略下,必须有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在时间上是经不起考验的,如东北曾经的木材,现在已经失去了了这一资源优势。所以必须寻找另一种优势。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知识经济,强调R&B,必须要有创新,别人所没有的,另辟蹊径,即蓝还策略,这样才能逃脱红海的范围。 (3)提高管理水平 包括生产管理、金融管理。尤其是金融管理。日本生产力很高,但是金融管理不行,泡沫经济后至今抬不起头。金融管理必须提高,尤其是银行,保险、证券混合在一起后更复杂。 台湾近来创造了很多衍生产品,看不到的如利率、汇率、股价等成为了产品,更为复杂。这方面的管理必须要有掌握这方面专业的人才,而大陆目前还很缺乏。 (4)优化国际行销策略 行销很重要。目前行销有几种,采用高科技的AEM,ADM,既接受订单进行生产或者接受订单进行设计生产。风险在于,如果发行订单的企业公司发生问题,那么接受订单产业也会受到影响。如2000年美国的不景气,纳斯达克从5000多点落到2000多点,2001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2.2%,这实在太晚1951年发展以来第一次,出口也是负的。所以行销在产业发展中也非常重要。网路很发达的今天,实现零库存很重要,否则将大大增加成本,积压时,就会折本。 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后的发展形势 产业界各种产业都在竞争,不只在国内而且与国外企业竞争,仍然处于红海策略当中。大陆虽然国民需求很大了,但出口仍然很重要。出口依然要依赖竞争力。生产力的提高对企业就很重要。另一个现象就是外国企业直接参与国内竞争,竞争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台湾,金融业,外国企业人才都是流向薪水最高的地方。这就必须要应付这种竞争。在这种竞争下,消费者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空间,价格越来越低,商品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佳。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包括在市场的服务以及售后的服务,售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有竞争力。劳动力市场也趋于活力,劳资双方力量趋于平等。 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冲击,管理要有新的观念,要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生存力。要把握时机,另辟蹊径,才可以赢得市场。 2.个人应有的装备 (1)语言。至少要有两种语言,基本的中文、英文。 (2)专业。每个人至少要有两种专业,使自己在竞争中可以有后路可循。 (3)国际观。不要只是局限在一个省一个国家的范围,要有世界观,世界是未来的出路和舞台。 (4)不断学习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为时代所淘汰。 八、结语 年轻人是明天的主人,要高瞻远瞩,切忌坐井观天 年轻人是潮流中的舵手,要坚定意志,朝向目标,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