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4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蔡继明教授应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及经济学院的邀请,在前卫南区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分配制度变革和分配理论创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教授主持。
蔡继明教授目前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民进中央委员,第十一届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进北京市副主委。他在南开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经济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专著5部。曾获得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奖项达30多项。蔡继明教授在劳动价值论、分配理论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获得了全国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是全国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
蔡继明教授的学术报告共分成七部分,分别为: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共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按贡献分配的理论基础;按贡献分配的政策意义和如何看待剥削。蔡教授首先分析我国的按劳分配的价值理论对传统的计划经济和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指出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并从经济思想史角度阐述斯密、李嘉图、斯拉法等经济学大师关于劳动价值论提出的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早在1988年,蔡教授分别在《南开经济研究》发表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和在《理论内参》发表了《非劳动收入的性质、来源及量的规定》,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提出了“按贡献分配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吸收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写进了十六大报告,这体现了蔡教授的真知灼见和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他重点分析了按贡献分配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理论基础,并且介绍了他15年来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的成果。最后,蔡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师生介绍了他的广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大大开阔了师生们的理论视野。在整个报告过程中,蔡教授严谨的科学逻辑分析,折服了在场的广大听众,不时赢得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