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日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速建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国有存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讲座。
黄速建研究员的讲座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他首先阐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国有存续企业问题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和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满足企业上市的各项要求以及尽快让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解决国有企业后续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存续分立改制方式,即将企业核心业务及相关优良资产进行剥离、重组、改制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存续分立改制方式上市后,以集团公司或母公司的形式存在的未上市企业,被称为国有存续企业。从政府宏观政策导向上看,重组改制和上市融资,被视为具有双重目的或效能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在微观技术操作层面上,受到来自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通过上市进行融资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存续分立改制、“包装上市”有了空前的动力。国有存续企业问题正是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的产物,是以将各种难题在国有存续企业暂时挂起来为代价的。这种“把难题挂起来再说”的改制方式把许多国有企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暂时留存下来了,而且还相应地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国有存续企业改革、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就不能说取得了成功。国有存续企业的改革、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重点领域。
其次,黄速建研究员分析了国有存续企业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有存续企业的资产质量普遍比较差;二是国有存续企业中富余人员比重大,而且人员结构性冗余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非生产性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比例过高,人员分流工作压力大;三是国有存续企业的业务是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与经济条件下起步和成长起来的、依附甚至是高度依附于主业的辅助业务、附属业务;四是从经营管理状况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主业改制上市后,对存续企业的管理政策及管理体制方面差异很大,从管理政策和组织管理体制看,存在着治理隐患。
最后,黄速建研究员对加快存续企业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存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内容。加快存续企业改革与发展,与三个层面的努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宏观层面,需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就垄断性行业重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融资及优化公司治理的迫切需要等一系列涉及多利益主体的多重目标,进行整体部署,严格控制国有存续企业增量。在中观层面,主管部门应在已有政策基础上,针对现实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引导和激励各国有企业(集团)加快消化国有存续企业存量。在微观企业层面,需要加快观念转变,将国有存续企业改革有机地纳入企业总体战略范畴,妥善处理好人员、资产和业务问题。
黄速建研究员的讲座生动风趣,吸引了聆听报告的师生。整个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讲座之后,在场师生结合国有存续企业的有关问题向黄速建研究员进行了提问。
这次讲座是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联合举办。讲座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传谌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俊江教授致欢迎词。在讲座之前,徐传谌教授聘请黄速建研究员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颁发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