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应中国人民大学邀请,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教授代表吉林大学经济学科参加大会并作主旨演讲。

会上,宋冬林教授介绍了卫兴华教授与吉林大学张维达、詹连富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同窗、师生关系,回顾了吉林大学与卫老的历史渊源: 1985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组织创办,卫兴华教授与吉林大学的关梦觉、张维达教授同为领导小组成员。此后,卫老还担任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国有经济研究》编委会顾问,并多次到吉林大学做学术讲座,担任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宋冬林教授特别回忆道:“在我的答辩会上,卫老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承认资本关系、发展资本市场是开创性的,关键在如何正确理解资本的性质与功能,发挥其有利一面,规制其不利一面,使其更加合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种守正创新的学术观点在卫老那里是一以贯之的。”

“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我主张‘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理论是真理的喉舌,而不是权势的奴仆。不做‘风派理论家’。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主张在学术讨论中应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少点儿装腔作势、营造政治声势之类的东西。我奉行的治学格言是四严原则: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和严谨的学风。要通过独立思考,做到求真求实、服从真理。”
——《卫兴华经济文选》自序
随后,宋冬林教授梳理了卫兴华教授的经济思想: 1992年,张维达教授与潘石教授合作撰写《卫兴华经济思想述评》一文,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系统评述了卫兴华教授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严谨的治学作风,文章强调,“卫兴华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中,始终不渝地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点并非易事,他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立场,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经受住激烈的学术争鸣和严峻理论斗争的考验。”这一评价体现了对卫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主张的肯定与推崇。而卫老的这种精神也对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卫兴华教授认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需要破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也需要破除附加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加诸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中央有关文件。”研究国有经济问题,首先应当坚持一些基本观点:譬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使公有制表现出优越性;不可混同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应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地,还需要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般规律: 第一,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企业应具有经营自主权。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自主权的监管,二是对自主权的落实。 第二,政企分开只能是相对的。政府作为公共所有权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利益行使其所有者职能,以实现经济与社会有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政企完全地和绝对地分开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国有制就事实上被削弱被肢解了。 第三,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情况,政企分开的程度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对关键性国企,需要由国家对国企经济活动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和控制,强化国家所有权约束,实现经济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对于非关键性国企,政府一般不进行直接控制和干预,只为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创造外部条件。 第四,国企内部管理改革应与外部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不仅企业内部管理科学是外部改革有成效的前提,而且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来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党组织及职工民主有弱化趋势,应当加强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作用、引导与保证作用。 第五,搞混改,不能借混改之机销蚀国有资本,使其转变为财政收入,一般不应把国有企业已经做好的蛋糕切一块送给私有资本,而是引进私人资本将蛋糕做得更大,将增大的这块蛋糕公私分成。

宋冬林教授指出,卫老的这些科学的思想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其一,在新的时代任务下,国企应同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那么如何把握政企分开的相对性,如何以更优的方式实现政企相对分开,更好完成两个方面任务。 其二,当政企关系调整后,企业内部管理形式如何发生适应性调整,如何使党的领导有机嵌入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 其三,如何通过国有资本的运动来撬动私人资本,实现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这些前沿问题的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沿着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思想菁华继续前进,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文章来源:国有经济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jef4jvHJ7Y8YTv7Od_w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