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是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摆脱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实现区域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
陈耀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为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明了目标方向,未来西部地区将在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三个大台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对内生动力的培育。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但从目前的增长动力来源看,西部地区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刺激性政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内生动力的不足,主要体现为西部经济的多种依赖性。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多以资源开采及初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一旦资源枯竭,区域发展将陷入极大困境。同时,依靠丰裕的资源获得增长可能使经济体丧失内在创新的动力,产生“荷兰病”效应。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也常常使区域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以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而消费拉动不足,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投资率(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大部分年份中都位居中国四大区域板块的首位,并表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
高度依赖国有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缺乏活力的另一重要原因。2008年,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投资在区域投资中所占份额为37.7%,分别高于中部、东北和东部10个、11个和16个百分点。
政府层面来看,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主导者角色,地方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财政。西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2008年已跃升为23.6%,不仅高于其他地区,而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呈扩大态势。
10年来,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由于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及民生建设等方面的严重不足,使国家的投入和支持短期难以见到成效,反而使部分地区形成了对国家投资和政策的高度依赖。
西部经济摆脱依赖性,培育内生动力是区域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实现这种内生性的增长需要区域经济实现多种转变。
培育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是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创新能力,而决定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人力资本。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根本扭转“孔雀东南飞”的局面,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资源禀赋优势是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资源仍将是西部参与区域分工的主要砝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资源的利用,而是要通过实施资源的“就地转换”战略,尽量延长本地资源型产业链条,从而降低资源投入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价值比重。吸引或培育一批下游产业,实现优势资源与现代制造业的对接,将大大改善西部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收入状况。
内生动力的培育过程还需积极利用区域外部资源,其中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东部沿海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对接,努力吸引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落户,变过去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为就近就地就业。
培育西部地区的内生动力,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优先考虑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内生增长动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制度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另一重要内生动力,与东部沿海相比,西部更需要对外开放的新制度安排。国家可以考虑在西北、西南的陆地边境地区设立若干面向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特殊经济开发区,实行类似自由贸易区的体制政策,鼓励内地企业依托这一平台,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同时,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丰富资源加工转化,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贸易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