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odong1998.blog.sohu.com/104126919.html
中国政府在11月9日宣布,动用4万亿人民币,通过财政扩张来拉动放缓的内需。同时将财政政策基调由“稳健”调向“积极”,将货币政策基调由“从紧”调向 “适度宽松”。这是自前总理朱鎔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凯恩斯式经济刺激措施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扩张行动。消息传出,不仅中国股市大涨,全世界股市都跟着涨。各国政府纷纷表态赞赏中国的积极举措,中国俨然成了金融海啸中的救命稻草。中国因素能挽救全球衰退吗?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自从雷曼兄弟倒闭以来的短短的几个星期,全球超过八万亿美元的财富遭到蒸发,金融震荡席卷了世界各国,几乎横跨了所有金融资产种类。这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现代金融史上空前的浩劫。
面对银行的倒闭浪潮以及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风险,各国央行联手减息注资,并对拆借市场提供担保。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先后动用国家巨额资金入股主要银行,务求以国家信用,挽救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重启资金市场,将飚升的市场拆借利率拉回到合理的水平。财政部和央行措施的成效仍有待观察,市场信心的恢复更需要时间。但是金融危机远不是世界经济所面临困境的全部,一个更大的挑战在后面——全球衰退已经逼近。
由于全球信贷收缩和金融市场动荡,此次经济衰退的世界性联动特征十分明显。在今后3-4个季度,美国、欧洲、日本同步进入经济衰退已难避免,此前被认为有可能与发达国家脱钩的新兴市场也受到商品价格下跌、全球需求放缓、资产价格暴跌和游资撤退的冲击,经济前景迅速恶化。笔者估计,全球经济在2009年的GDP增长将介乎1.5-2.2%之间,与两年前5.2%的增长水平相比,回调触目惊心。IMF将3%设定为全球衰退的分水岭。
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曾经是亚洲经济的定海神针。人民币坚拒贬值以及之后的“中国需求”,减轻了危机国家的痛苦,为亚洲迅速走出衰退、恢复经济活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十年过去了,中国已经由地区经济巨人成长为全球经济巨人,“中国需求”成为主导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对商品需求、机械需求和亚洲区域内贸易的影响甚至超过美国。
中国能否成为这一轮全球衰退的拯救者?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中国的金融机构受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不大,同时本国的内需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世界经济的走势。但是目前中国经济也已经进入了自身的下行周期,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同时放缓,股市一沉不起,房地产市场岌岌可危。温家宝内阁自2003年上任以来,可能第一次真正要为保持8%的经济增长而战。
中国出口业所面临的困难局面是有目共睹的,不仅美国订单萎缩,欧洲需求也会大幅下滑,中东、亚洲形势不容乐观。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涨,导致广东、浙江等省出现工厂倒闭浪潮,出口业正面临一轮结构性的调整。中国出口停滞,它对亚洲各国原物料和原部件的进口便不会理想。至于内需,由于股市、房市的价格下降,负财富效应已经开始发酵,大宗个人消费品(如汽车、旅游、家用电器)消费骤降,消费信心出现了近十年罕见的明显弱势。最近非政府资助的民间投资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使经济失速的风险大增。十七届三中全会放开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交易权,此举也许可以为农村生产和消费带来希望和活力,不过那是中期的变量,近一两年指望它来刺激需求,则远水难解近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政府的财政扩张政策也会加强力度,但是房地产建设在放缓。经济进入下降周期,需求减弱、市场不景之下,企业家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工业投资和商业投资相信也会减少。
房地产市场乃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势的寒暑表。由于销房数量减少,融资渠道受阻,大批开发商面临着现金流的危机,随时可能因流动性不够而倒闭。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危情,北京的政策重心已经由打压转为扶持,默许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利好房市的政策。中央政府在购房首付、第二套房置业等方面,也会有所让步。不过笔者认为,这些政策也许能稳定住房价,但未必能吸引大量买家入市。购房者对价格的预期已经出现了改变,在可预见的将来需求不会有大幅的上升,没有买家和新的需求,房地产销售难有大的起色,中国对于商品和机械的需求也就难有大的起色。
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扩张计划,相当于中国一年16-17%的GDP,数目庞大到让外国人咋舌的地步。不过大标题下并没有项目细节,几乎可以肯定这一揽子计划中,既有新项目,也有旧项目(包括许多早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的已开工的项目)。另外,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不经论证,不通过立法机构,不列明资金来源,便抛出如此庞大财政开支的国家。以中央政府目前的债务/GDP比率,中央财政应该有能力承担部分项目的费用。但是没有了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和开始惜贷的银行,却是未知数。何况许多项目需要相当长的前期准备工作(试想象在新疆建铁路的设计和在城区修地铁的动迁)。笔者认为,最终在今后两年成事的新基建项目,可能远低过宣传出来的4万亿。
当然,中国的经济形势比起其它国家要好许多。中国是大陆型经济,十三亿人需要吃饭、穿衣,这类需求游离于全球危机之下。加上加速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笔者认为中国的GDP增长应该可以维持在7~8%左右。这个数目在世界上比较颇为理想,但是仍比一年前近12%的增长少掉三分之一。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五年维持在10%以上的增长,过热迹象比比皆是——流动性、资产价格、工资增长、原料消费。这种局面难以长期继续下去,不过政府的屡次调控却又效果不彰。全球金融风暴和国内资产价格下调,终于撬动了一个经济的下行周期。一旦经济放缓形成,相信势头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重新加速需要消费、出口、房地产三个经济引擎中,至少两个转入上升势头。或者农村部、服务业出现一番新的气象。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中国经济现在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基数甚高,重新启动所需要的动力要比十年前大,增长点也需要更多,但是这种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暂时尚未出现。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连续2-3年徘徊在8-9%的增长区间。
中国能保持8%的经济增长,已经是对全球经济作出重大贡献,可以减轻亚洲经济遭受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以及罕见的同步衰退的荼毒。但是不要忘记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下行周期,过去几年的主力增长点已显疲态。政府和央行的刺激措施可以制止经济大幅下滑,但是光靠政策因素未必能够重新启动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笔者认为,指望中国经济短期内打救亚洲经济,是不现实的。
本文原载于台湾财富月刊,略有修改(加入财政扩张部分),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