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有经济动态 - 正文

混合所有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发布日期:2014-01-20编辑:点击:

中石化集团首任总经理、国资委首任党委书记、国家安监总局升为部级单位后的首任局长,工信部首位部长,十多年间,李毅中成为中国改革的前沿的探索者。

作为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总结中国工业经济过去一年的得失,洞见新一轮深化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13年工业经济有喜有忧

“贷款开始时水量挺大,到房地产渗下去了,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又渗下去了,到地方负债再渗下去”

《21世纪》:回顾2013年,你对中国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营情况感到乐观还是悲观?

李毅中:说有喜有忧是比较准确的。从乐观的方面讲,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变化大体呈V字形曲线,上半年逐月下降,到6月份降到最低点,增幅是8.9%,7月份开始反弹,8月达到10.4%,到11月是10.0%。全年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估计为9.8%,保证GDP7.6%的增速是没问题的。这样的势头能够持续,为明年的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达到51.4%也是一个印证。

第二是工业企业的效益回升。到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是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工业企业的效益能有两位数增长很不容易,这要真正的质量和效益。主营业务的销售利润率达到5.59%,比上半年高了一点。

第三,从结构调整来看,工信部对41个行业里面的19个行业下达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比过去范围大一点。现在看来结构调整有了好的开端。还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1到11月份是11.7%,高出工业增加值增幅2个百分点;另一个是技术改造1-11月投资占了整个工业投资的42.5%,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此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到11月份降低了4.8%,比单位GDP能耗的降幅要大。这些数字都说明调整结构在推进。

第四是市场供需关系有了一些好的变化。工业产量和工业增加值都在增加,但是产成品库存的增幅小于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这就是说库存是相对减少了。而且库存增幅也在下降,3月份是8.8%,10月底是6.2%,说明市场销售好了一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虽然连续21个月都是负增长,但是降幅在收窄,11月份是1.4%,以前都是两点几,而且近几个月环比在增加。另外,工业产品的出口交货值下半年也是回升的,从2.5%升至6%。这些都说明市场需求发生了一些好的变化。

第五是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1-11月互联网和数据通信投资同比增长28.4%,3G用户占比达到31.6%,宽带用户达到1.88亿户,发放了4G牌照。1-11月,通信业务收入增长8.5%,电子商务交易增长34%。

说忧的话,工业经济运行的问题还较多,集中的表现就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100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占到85.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44元。这也就是说,企业毛利是14.19元,再扣掉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最后的利润是5.6元。虽然比上半年稍微高了一点,但是比前几年要低,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在下降,小微企业更加困难。小微企业11月的采购经理指数为48.3%,已连续4个月回落。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缓慢。前面谈到企业1-11月的利润增长了13.7%,但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5.4%,1到8月份只有4.9%,10月、11月好了一点也不到6%。这说明什么?不少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增加很少甚至亏损,不得已去搞副业,甚至投资房地产、股市、金融衍生品或者是外部投资,靠副业来补主业,这是很不正常的。

《21世纪》:工业行业在过去一年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李毅中:我觉得首先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深入人心了。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丢了不少,技术也没换来多少。

第二个变化就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重视节能环保。现在看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形成了公害,大家深受其害,社会舆论关注,环保部门监督力度也在加大。比较典型的就是8月份曾经点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名,10月份,环保部又点了几个企业的名。这种倒逼机制确实使企业的环保理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是财税金融对于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得到一些改善,尽管改善还不大,但总还是在加大力度。比较典型的就是在税收上,对年应税额6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扩大了限额,还要继续扩大;从8月1号开始,对月销售额2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暂时免征。比较大的政策是营业税改增值税,降低了服务成本,工业也受益。

困难和问题也不少。首先就是资金方面,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没有明显的改善。从全国看,人民币贷款总量超过70万亿元,不少了,问题是谁占用了?

首先是继续扩张的房地产占用了,其次就是被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占用了。这些产能淘汰不了。那为什么银行不让它破产?因为它占的量太大了,让它破产银行就给自己带来了危机。所以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只好撑着,贷款还不起就拖着,泡沫越来越大。第三就是被地方债务占用了。政府负债几年前审计的数据是全国约18.5万亿元,其中地方大概10万亿元。新一轮审计结果还没公布,但可能要大得多,而且现在进入了还账高峰,其中很多是银行贷款。第四是银行自己体外循环也占用了一大笔资金,形成了资金的“堰塞湖”。用一句话形容这种情况就叫“水到地头干”。贷款开始时水量挺大,到房地产渗下去了,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又渗下去了,到地方负债再渗下去,银行自己又占用一部分。最后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就没剩下多少了,这是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投入产出来看,工业的下行压力加大。从投入看,1到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这和去年相比差不多,比较正常。工业是17.7%,而且与去年的22.5%相比也下降了。第三产业投资增幅是22.3%,房地产是19.7%,都高于去年。这就是说,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社会、低于三产、低于房地产;工业投资增幅在落,三产、房地产增幅在升。工业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要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力度,这些方面投入不足,会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后劲。

工业深层次问题要破解

工业不应该被空心化、不要被“边缘化”。

《21世纪》:中国多个行业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多年仍未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李毅中:产能严重过剩点了五个行业的名,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1252, -7.00, -0.56%)、造船。实际上远不止这五个行业。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9%,有不少行业不到70%。

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市场来说,优胜劣汰的机制被扭曲了,优不胜劣不汰。例如,有的地方对小钢铁厂免税包税;通过各种手段使小钢铁的产品畅行无阻,低劣产品泛滥,“劣货驱良货”。从企业的层面,一些企业的决策不是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失真,盲目跟风。从地方来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大量招商引资、没有边界地给予政策优惠,人为制造过剩。部门也有责任,执行政策不到位,监管不力。比如说“建大关小”、“等量或减量置换”,本意是好的,结果却是大的建起来了,小的没关掉,产能越搞越大。关个小煤矿比建个大煤矿要难得多,背后的问题就是片面追求GDP甚至是不正常的经济利益。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日中组部发布了改进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办法。不再搞GDP排序了,而是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

《21世纪》:目前从你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市场经济是否潜伏着不利的因素?

李毅中:除了刚才谈到的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地方债务等深层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资源环境难以承载。

2012年我国总能耗是36.2亿吨标准煤,全世界是170亿吨,我们占了21.3%,美国占19.5%。统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10年是0.8,就是说GDP增长1个百分点,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一定要把这个系数降到0.5以下,如果GDP增速降到7.5%,乘上个0.5,那么一年的总能耗增长不到4%。就这样到2015年还要年消耗40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是45亿吨标准煤。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之首,资源环境已难以支撑。

另一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的利润大幅度下降,房地产和股市、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过分炒作,泡沫泛起。资本的天性就是投到利润最大的领域,因此导致了社会资本的偏移。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差本应该是正常的,但是制造业对比房地产、金融业、互联网业等行业的利润率就差得太离谱了,导致了工业的“空心化”,这也是很危险的。

大力发展服务业并不是要弱化工业,“退二进三”本意是指工业企业空间布局,在城市建设扩张的情况下,工厂本来是在郊区,远离城市,但城市扩张后把工厂包了进来,所以工厂就要从城市搬到远郊,腾出地来搞“三产”,利用级差地租解决资金来源,这是可行的、成功的。但如果把地理位置的变化延伸成产业的变化就不合适了。不存在“二产退、三产进”的问题,而是要互动发展、协调发展。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是工业的延伸。工业不应该被空心化、不要被“边缘化”。

国企改革“市场化”要放权、“混合”

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员工持股,这是新的提法。

《21世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诸多关于国资监管的新思路以及国企改革的内容。带来了怎样的机会以及挑战?

李毅中:先说国资改革的新思路。第一个就是管人管事管资产要“以管资本为主”。管资本我觉得要有四点内容。第一是要管国有资本的进退,合理流动。国有资本要更多地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第二要监管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三就是管收益分配,到2020年30%的资本收益要上交,日前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使用,是比较合适的。第四就是管资本的再投入方向,把企业做强做优,使工业由大变强。

除了这些方面,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具体投资项目就不要再过多干预了,要给国有企业更多放权,让它有投资自主权,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这样可以捕捉市场机遇。

第二个新思路就是混合所有制。作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里应该有国有股、集体股、非公股等多元化交叉持股,它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除了少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企业,都要实行股份制改制。混合所有制的好处就是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吸收了非公资本,转换了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也要实行股份制,私营企业合伙合作,吸收社会公众股,吸收国有资本等也可以形成混合所有制,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或合资合作建设新项目、组建新公司,是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有效途径。当然也带来挑战。对于国有企业的挑战就是责任更大了,投资有了自主权,就要承担责任、承担风险;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对民营企业的挑战就是,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等,要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要加快自身改革发展、做强做大。

《21世纪》:围绕市场做企业深化改革,可以做哪些文章?

李毅中:三中全会决定对国企改革写得很到位,对国企提出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的六项改革要求,对垄断行业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国有企业怎么样按三中全会决定深化内部的改革?第一就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因为经过十多年重组改制,股份制已经普及了,根据统计局的资料计算,33.3万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制的已经占63.6%;其中一些优秀企业、骨干企业上市了,当然数量还很少。企业里的存续部分继续推向社会,母公司就可以改组成控股公司或者资本运作公司。已改制的股份制公司通过国有股减持、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非公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大企业还可以整合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